攔阻網或“天鉤”回收
撞網回收指的是無人機在地面無線設備和自動引導設備的引導下,逐漸降低高度,減小速度,然后正對著攔截網飛去,從而達到回收的目的。完整的攔阻網系統通常由攔阻網/繩、能量吸收裝置和自動引導設備組成,可以使無人機在撞網后,速度很快降為零,且不受場地限制,尤其適用于艦上回收。但由于網的面積有限,在氣象狀況不好時,難以保證無人機準確入網。一旦出現偏差,撞擊到其他設施,后果不堪設想。
繩鉤回收指的是利用繩索抓捕無人機翼尖小鉤來實現回收的一種方式,主要由回收繩、吸能緩沖裝置、導引裝置等組成,占用空間小,且不易受天氣影響。去年,波音的子公司Insitu公布了一個功能強大的無人機發射和繩鉤回收系統——FLARES。該系統既可以作為固定翼無人機的發射臺,又可以對無人機進行回收。去年八月,Insitu公司利用“掃描鷹”無人機對FLARES進行了一系列測試。測試期間,下方搭載了“掃描鷹”的FLARES直接飛上空中,開始盤旋,“掃描鷹”隨之加速,最后脫離飛出。FLARES飛回發射基臺,在操作人員將回收系統固定在其底部后,FLARES再次升空準備回收無人機。當無人機飛來時,回收繩會抓住固定翼中的一翼,工作人員隨后立即操作地面上的滑輪組,從而減輕纜繩的張力。滑輪系統的工作原理類似于一個釣魚桿的線軸,可以在捕獲無人機的過程中吸收無人機的動量。

氣墊著陸
2o世紀70年代出現了氣墊車、氣墊船,它們利用氣墊效應離開地面或水面騰空行駛。無人機氣墊著陸的工作原理是一樣的。在無人機的機腹四周裝上"橡膠裙邊。,中間有一個帶孔的氣囊,發動機把空氣壓人氣囊,壓縮空氣從囊孔噴出,在機腹下形成高壓空氣區——氣墊,氣墊能夠支托無人機貼近地面,而不與地面發生猛烈撞擊。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用澳大利亞的"金迪維克"無人機作為氣墊著陸的研究機,進行氣墊著陸項目試驗研究,取得較大成績。氣墊著陸的最大優點是,無人機能在未經平整的地面、泥地、冰雪地或水上著陸,不受地形條件限制。此外,不受無人機大小、重量限制,且回收率高,據說可以達到1分鐘 1架次,而空中回收則是1小時1架次。
氣囊不僅可以配合降落傘使用,也可以單獨作為一種著陸方式使用。這種方式不需要起落架和降落傘,無人機在著陸前打開氣囊,然后直接觸地即可借此實現緩沖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依靠氣囊直接著陸,緩沖能力有限,只適用于微小型無人機。

垂直著陸回收
垂直著陸回收方式只需小面積回收場地,因不受回收區地形條件的限制而特別受到軍方青睞。這種回收方式有兩種類型:
(1)旋翼航空器垂直著陸
這種著陸方式的特點是以旋翼旋轉作為獲取升力的來源,操縱旋翼的旋轉速度,使無人機垂直著陸。
(2)固定翼垂直著陸
此種垂直著陸方式的特點是以發動機推力直接抵消重力。這種著陸方式又可分成兩類一是在無人機上配備著陸時用的專用發動機,著陸時,控制機上的主發動機和專用發動機的油門、使其在主發動機推力的垂直分力和專用發動機推力的共同作用下,減速、垂直著陸;二是在回收時成垂直姿態,在發動機推力的垂直分力作用下,減速、垂直著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