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防控是以促進農作物安全生產、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為目標,采用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結合科學用藥等措施,來控制有害生物的有效行為。
與1986年提出的“偏重于防效和保產的綜合防治”相比,綠色防控更注重質量與安全,偏向于優先采用各項生態控害措施,創造促進作物健康生長、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結合科學、合理的藥物防治,在有效防治病蟲害的同時,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綠色防控是一項持久的植保系統性工程。屬于“公共植保”范疇,是“綠色植保”的體現,是2006年全國植保工作會議根據“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結合植物保護現實需要和可用的技術措施,形成了的技術性概念。綠色防控強調的是維護環境保護底線,追求的是病蟲害可持續治理。
圖/來源網絡
當前,隨著“農藥零增長”行動的持續深入實施,農業生產正朝著穩產、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等方向推進。綠色防控,也以其特有的優勢,在病蟲害防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為什么綠色防控越來越重要呢?筆者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1)綠色防控是新時期植保技術的發展方向。我國農業每年病蟲害發生面積約70億畝次,防治面積達80億畝次。農藥的過度使用,導致產生農藥殘留超標、生態環境污染、有害生物抗藥性加大等諸多負面問題。農產品生產安全和質量安全問題也時有發生。
現階段,中國步入新的發展時期。社會主要矛盾已發生變化,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問題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我們形成的一個共識是,更需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發展。在農業資源環境日益緊縮的今天,要實現優質生態,就必須實現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減量增效。大力發展綠色防控,走綠色之路,是新時期對植保技術的要求,也是農業生產發展的方向。
(2)綠色防控是環境保護底線的技術手段。底線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線,“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研讀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的重要講話,可以發現習總書記善于運用底線思維分析問題。關于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習總書記強調“中國的飯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用具有憂患意識的大局觀、整體觀和長遠觀,表達了我國農業要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要扭轉我國農業生產長期過度依賴農藥的局面,提高病蟲害防控效率,守住生態環境底線,就必須依靠綠色防控,不斷促進由主要依靠農藥防治向“生態控害+科學用藥”的現代綠色防控方式轉變。
(3)綠色防控是實現農藥零增長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農作物病蟲害呈多發、頻發、重發等特點,防治難度進一步加大,農業生態安全、農產品生產和質量安全面臨更大的挑戰。與此同時,綠色防控已明確發展目標,即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0%以上,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全國主要農作物的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現階段,我國已集成144個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已有31個省(區、市)應用綠色防控技術,涉及50多種作物,2016年防治面積達到1.26億公頃。全國農技中心數據表明,全程綠色防控作用顯著:能有效控制重大病蟲災害,顯著降低稻飛虱、稻縱卷葉螟、蝗蟲等遷飛性害蟲,以及小麥條銹病等大區域流行性病害的暴發頻率;能有效減少農藥使用次數3~6次,促進農戶增產增收30~150元;能有效改善農田生態環境,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等。
綜上所述,推動綠色防控,是新時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納米農藥/圖 來源網絡
綠色防控新技術研究中,應用納米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都給綠色植保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綠色防控關鍵技術的發展,是未來植保科技創新的重要任務,如基于納米技術研發的納米農藥,已成為綠色防控關鍵技術中的新熱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