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的航空攝影測量優化選線技術相比,機載LIDAR測量技術在輸電線路優化選線設計業務中許多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主要表現如下:
1) 激光雷達可穿透植被、快速獲取地表的三維信息,通過對機載激光雷達數據及其同時拍攝的影像數據進行一系列處理,可以得到高精度的DEM、DSM、DOM、等高線以及植被分類圖等豐富的地表信息,結合DSM和DOM可得到真實的三維場景圖,參考三維場景圖進行電力選線,可從不同視角觀看線路周圍的地物、地貌信息,使設計人員在室內即可高效地完成圖上選線及線路優化工作。
2) 機載激光LIDAR利用系統所帶的GPS數據以及IMU系統的精確空間位置信息,只需要外業的幾個GPS基站布控點,進行GPS數據的差分誤差解算,基本不需要再有大量的人工外業的相控點,這相對于傳統航測方法來說,提高了很大的工作效率,并且節省了很大的工程設計成本。
3) 估算需砍伐樹木的面積
用激光雷達點云完成地面濾波后,參考地面點按不同高度對植被進行分類處理,得到全線范圍內的植被分布區域。從植被分布區中可直觀地判斷需砍伐植被的位置,應用面積查詢工具可估計需砍伐植被的面積,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植被砍伐,減少了建設輸電線路對環境的破壞。
4) 估算房屋拆遷數量及賠償費用
房屋賠償費用在輸電線路建設成本中占有一部分比例,根據高分辨率的三維真實景觀圖,可清晰地查看設計線路走廊房屋狀況,包括房屋建筑結構、層數及占地面積,根據這些細節可準備地計算需拆遷房屋數量,估算賠償費用,使輸電線路建設成本預算更科學。
5) 實時獲取斷面
利用機載LIDAR測量技術,可以快速獲取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斷面圖,可方便地觀看設計電力線與周圍地物在空間上的關系,如交叉線路在高程上的差異、設計線路與走廊范圍內植被的高差等,一些諸如房高、樹高、桿塔高等信息則利用激光點云數據自動提取,避免了傳統航測作業中由內業人員逐點進行立體量測的繁瑣過程,與航空攝影測量優化選線技術相比較,應用機載LIDAR優化選線技術進行平斷面采集作業效率可以提高75%左右。至于平斷面精度,絕大部分機載LIDAR斷面點高程誤差在0.5m以內,因此,機載激光LIDAR平斷面精度不僅完全能夠滿足線路設計的需要而且遠優于傳統航測平斷面精度。
6) 機載LIDAR測量技術生產的DOM和DEM 生成的三維場景操作更方便,效果更逼真,可以方便進行全線漫游以及多視角觀察,便于設計人員從整體上把握線路路徑。
7) 選線的測量設計成果可以非常方便地為后期電網三維可視化管理提供數據基礎,更有利于數字電網的實現。
機載LIDAR系統在輸電線路巡線中的應用
輸電線路的巡檢目的,是查找線路中的安全隱患和故障,即時進行檢修,以盡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的發生,或以最高的效率恢復線路的正常運行,確保電網的安全運行。
機載 LIDAR 測量系統可以很好地解決空間定位和量測精度等問題,通過LIDAR設備,可以直接采集線路走廊高精度三維激光點云和高分辨率航空數碼影像,進而獲得高精度三維線路走廊地形、地貌、地物和線路設施設備空間信息,包括桿塔、掛線點位置、電線弧垂等。可以精確、快速地量測線路走廊地物(特別是房屋、樹木、交叉跨越)到電線的距離、導線線間距離等是否滿足安全運行要求。另外,高分辨率航空數碼影像可以供巡檢人員判讀輸電線路和通道安全隱患和
異常。
根據《架空送電線路運行規程》,巡線時需要檢測的安全距離主要包括:
1) 導線在最大計算弧垂情況下與地面最小距離;
2) 導線在最大計算風偏情況下與山坡、峭壁、巖石之間的最小凈
3) 空距離;
4) 導線在最大計算弧垂情況下與建筑物之間的最小垂直距離;
5) 邊導線在最大計算風偏情況下與建筑物之間的最小水平距離;
6) 導線在最大弧垂情況下與樹木之間的垂直距離;
7) 導線在最大風偏情況下與樹木之間的凈空距離;
8) 導線到鐵路、各等級公路、電車道、河流的垂直距離和水平距離;
9) 導線到交叉跨越(電力線、通信線、管道和索道)的距離。
利用機載 LIDAR 技術,完全可以高精度、全面的實現運行規程中的這些安檢的技術要求。系統一旦檢測出小于安全距離的激光數據點,則自動匯總并輸出圖表,以便于運行維護人員進行野外現場校核檢修。

圖 地面危險點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