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整個系統的被控對象不單單是無人機,也包括云臺。Orbit需要在實現位置控制和速度控制的同時,進行云臺姿態控制,這時的云臺控制也不止是實現相機的姿態穩定,還要對跟蹤對象進行識別和運動軌跡計算、估計,并進行實時信息反饋等。
這就意味著要在之前的算法架構中多設計一層:通過攝像頭采集的實時圖像進行計算機視覺分析,實現在跟蹤的過程中,保證所跟隨的物體始終在鏡頭的視角范圍之內。這會使控制器的設計變得更加靈活:兩個控制器可以相互獨立,也可以相互關聯,不同的關聯方式又可以產生不同的控制器架構。
既然有這么多的實現邏輯、算法架構、硬件設計,如何從中挑選出合適的方案呢?
2.Orbit跟隨功能測試
有很多理論的分析方法,評價指標可以用在無人機系統設計中。但MR.城堡今天更想跟大家分享實機測試過程。理論固然重要,但進行實機測試不單是成熟產品的必經階段,也同樣有助于增強我們對無人機系統的直觀理解。
2.1能跟得上么?
對于跟蹤拍攝而言,跟蹤目標走路是一回事,跑起來是另一回事,變向、折返情況就更不一樣了。
MR.城堡特別為Orbit設計了“暴力”的實驗過程:快跑+折返+橫向變向,由跟蹤對象進行兩次折返跑,兩次左轉跑步變向,而Orbit需在無操控情況下進行自動跟蹤。
在面對在折返跑運動時,無人機設計者需要面對速度向量的方向反轉,加速度大幅值變化,以及無人機的快速響應等需求。由于無人機之前的跟隨運動方向與之后完全不同,設計者需保證無人機能夠進行比較大幅度的姿態調整。同時,無人機要通過圖像算法保證對跟蹤目標的有效數據采集,不能被旁邊的花花草草吸引走。
Orbit整個跟蹤過程非常流暢,一鏡到底,且無人機與跟隨目標之間的距離一直得到有效保持。當跟蹤對象進行折返時,Orbit能夠快速進行大幅度的姿態調整。實現了優秀的跟隨后,跟拍的影像效果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