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飛行國際》網站2006年8月29日報道] 在最近針對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的“變向”作戰行動(Operation Change of Direction)中,無人機(UAV)的表現得到了以色列空軍(IAF)的稱贊,但IAF仍需總結此戰中學到的有關UAV傳感器和使用方面的教訓。
雖然以色列國防軍(IDF)仍在繼續分析UAV在此戰中的貢獻,但IAF對此卻已得出了初步結論。UAV在此戰中已成為IAF指揮官可獲得主要實時情報工具之一,有效地幫助了這些指揮官在黎南部履行其主要職責——阻止真主黨武裝向以軍和以色列目標發射火箭彈。在2000年和最近的沖突中,真主黨武裝利用以軍從南黎巴嫩分批撤軍的間隙,在幾乎每個村莊和城鎮加強其防御工事,而這些工事可每天向以色列發射多達170枚火箭彈。按以色列國防部的說法,真主黨武裝總共存儲有1.3萬枚火箭彈,包括俄羅斯制造的122毫米“喀秋莎”、敘利亞制造的302毫米火箭彈。因此,從7月12日戰斗打響開始,IAF就集中力量壓制真主黨的火箭彈發射,切斷其來自敘利亞的再補給路線,并將完全由真主黨控制的貝魯特地區摧毀了四分之一。UAV在這些戰術行動中充當了以軍的“眼睛”和“耳朵”,它們主要從位于以色列中部和北部的基地起飛,在北部基地成為真主黨火箭彈的目標后也從通常由農藥噴灑飛機使用的降落帶上起飛。
來自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IAI)的消息稱,它最近向IAF交付的“蒼鷺”1(Heron 1)UAV在此戰中的表現“超出了預想”,成功驗證了其在敵控制區上空晝夜飛行的長航時性能和全天時任務能力。IAI稱“蒼鷺”1迄今已飛行了數百架次,搭載著總重250千克的各種傳感器飛行了數千小時,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可靠性,尚未發生任何一次任務異常中斷;除“蒼鷺”1外,IAI提供給IAF的“搜索者”2(Searcher 2)迄今也積累了數千個任務飛行小時,也有優異的可靠性表現。IAF的消息稱,“蒼鷺”1在此戰中主要被用于在黎巴嫩上空搜集電子情報。
IAF還使用埃爾比特系統公司的“赫爾墨斯”450(Hermes 450),迄今它已積累了超過1.5萬的飛行時數。該機曾在IAF中創造了年飛行時間1萬小時的紀錄。該機在此戰中墜毀了幾架,其中2架是因為技術問題,1架是因為操作員失誤。IAF隨后出動F-16多用途戰斗機炸毀了它們的殘骸。黎巴嫩的消息來源援引阿拉伯語新聞稱,“赫爾墨斯”450在此戰中還被用于進行精確對地攻擊,但IAF拒絕對此發表評論。
埃爾比特系統公司的“云雀”(Skylark)小型UAV在此戰爆發之前正在接受IDF的評估,沖突爆發后數量有限的“云雀”系統被部署到了黎巴嫩。IDF中的消息來源稱,該系統在靈活性和使用簡便方面的表現讓人驚奇,但這次意料之外的作戰使用也顯示出該機需要裝備性能更好的傳感器——不應只能探測到一個人員,還應能準確地識別出他的特征。
IAF最近這些年為在協同使用攻擊直升機和UAV時縮短“從傳感器到射手”的時間鏈長度而進行的投資,在南黎巴嫩的作戰中也被證明了是值得的。通過塔迪蘭頻譜鏈路(Tadiran Spectralink)公司的Givolit數據鏈系統,IAF能將UAV獲取的圖像直接轉發到AH-64攻擊直升機的座艙顯示器上,從而可對火箭發射器之類的目標很快做出反應。但是,IDF中的消息來源也承認真主黨武裝為對抗UAV做了準備,在很多時候都把火箭發射器偽裝起來了,尤其是其使用的可降低與背景溫差的紅外偽裝網削弱了以軍熱成像傳感器的效能,使后者在許多情況下不得不通過探測火箭彈發射時的閃光來定位發射器。(中國航空信息中心 張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