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鶿”設想由火箭助推出水,然后展開機翼和起動發動機(洛·馬公司想象圖)
[英國《飛行國際》2006年11月21日報道]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臭鼬工廠”按美國國防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授予的合同,正在開發一種名為“鸕鶿”(Cormorant)的MPuav(多用途無人機)。這是一種設計由潛艇發射和回收的、可浸入水中的UAV。11月初,“臭鼬工廠”對該機的海上濺落與回收概念進行了一次演示驗證,而DARPA正在對這次驗證的結果進行評審,以決定是否將該項目推進到下一階段。
“鸕鶿”可由美國海軍改裝后的“俄亥俄”級核潛艇使用。該艇原為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主要武器是“三叉戟”洲際彈道導彈。改裝后,該艇已成為一種兼具“戰術戰斧”巡航導彈發射和特種部隊運送能力的多用途核潛艇。按設計,“鸕鶿”平時也將像“戰術戰斧”一樣存儲在原“三叉戟”發射筒中,使用時由潛艇在水下釋放,然后利用火箭助推器的加速出水,并在空中展開機翼和起動渦扇發動機。在完成任務之后,該機將返航至指定的回收點,自行關閉發動機、封閉進氣道和尾噴管、展開一頂降落傘并以機頭朝下的姿態濺落入海,浮在海面上等待回收。“俄亥俄”艇在回收該機時仍將保持在水下以避免暴露,它將派出一艘遙控操縱艇(ROV)布置一根回收纜,并利用該纜將“鸕鶿”拉到一個發射筒的管口。在這里,“鸕鶿”將脫離浸水狀態,并被收回到發射筒中準備執行下一次任務。
“臭鼬工廠”在濺落與回收概念演示驗證中使用了一架全尺寸的替代機,試驗內容包括海上濺落、與回收纜連接、拖回和脫離浸水。替代機的尺寸、外形、質量和浮力特性都與“鸕鶿”相同,整個回收過程也遵循了原定概念構想。其中,濺落模擬是利用一臺起重機從距離水面8.2米高度釋放替代機實現的。按DARPA該項目經理托馬斯·比尤特勒(Thomas Beutner)的說法,這次試驗標志著“鸕鶿”項目第1階段——風險降低演示驗證階段的結束。這一階段除完成了海上濺落與回收概念演示驗證外,此前還完成了一次發動機快速起動演示驗證,目的是證實該機的渦扇發動機可利用高壓空氣在規定的時間內起動。若該項目能繼續向前推進,DARPA將尋求在進行飛行演示驗證(第3階段)后,在2010財年將該項目轉移給美海軍,成為由后者投資的采辦項目。按設想,“鸕鶿”將用來為水面艦艇和潛艇提供近距空中支援。(中國航空信息中心 張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