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國防工業日報》2007年3月15日報道] 目前,美國陸軍已為其“獵人”(Hunter)戰術uav(無人機)配備了GBU-44“蝰蛇打擊”(Viper Strike)小型制導炸彈。這兩種裝備都由美國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研制,其中GBU-44的前身是該公司的“巴特”(BAT,“智能反裝甲”的英語縮寫,有時被意譯為“蝙蝠”)制導子彈藥。“巴特”最初設計用作美國陸軍ATACMS(“陸軍戰術導彈系統”的英語縮寫)戰術地-地導彈的一種戰斗部載荷,但其研制并不順利,美國陸軍最終取消了為ATACMS裝備該彈的計劃。在美國空軍為其“捕食者”UAV裝備“海爾法”通用戰術空-地導彈、并在全球反恐戰(GWOT)中成功實戰使用之后,美國陸軍也開始尋求類似的能力。
為此,美國陸軍在2002年7月授予諾·格公司一份合同,要求后者在90天內演示驗證將“巴特”改為制導炸彈、裝備到改裝后的“獵人”的可能性。演示驗證取得了成功,為美國陸軍現在在伊拉克部署這項能力掃除了障礙。裝備“獵人”的“巴特”改型被編號為GBU-44,并被命名為“蝰蛇打擊”。它是一種超輕型精確制導炸彈,彈長只有3英尺(914毫米),重量只有約44磅(20千克),其中高爆破甲式(HEAT)戰斗部重約4磅(1.8千克)。該彈有滑翔翼和穩定尾翼,投射后首先滑翔到目標附近,然后半主動激光導引頭開始工作,在捕獲到“獵人”的激光目標指示器照射到目標并反射回來的激光束后,解算彈-目相對位置參數,并按一定的導引律調整自身彈道,直至命中目標。據稱,該彈還可增裝衛星導航定位裝置(gps)以增大投射距離。
由于尺寸小和戰斗部殺傷力較小,GBU-44比較適合在城區作戰環境中使用。該彈在未能成功引爆時還可自毀,從而避免在城區環境中留下未爆彈藥。為提高使用靈活性,該彈的最終型別還可能可采用爆炸-破片戰斗部或溫壓戰斗部。
作為首先裝備GBU-44的UAV,“獵人”可利用其光電或紅外傳感器,定位敵方車輛并向地面指揮官匯報其位置,在從指揮官處獲得交戰許可后,投射GBU-44并為其提供目標照射。完成攻擊后,該機將執行“戰斗毀傷評估”(BDA)。
GBU-44將來還可能裝備到其他UAV,以及AC-130炮艇機等航空裝備。(中國航空信息中心 張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