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航宇日報》2009年10月14日報道]國防工業分析家預測2018年前全球無人機的采購費用將高達數十億美元,而研發經費則有可能是其兩倍。
美國預測國際公司預測未來十年中全球無人機市場的采購費用將超過180億美元。與之相近的是,一份IQPC研究報告稱這一數字至少為160億美元。
預測國際公司無人機系統高級分析師Larry Dickerson稱:“無論生產多少架無人機,軍方都不會滿足。”他還認為與最高179億美元的采購預算相比,無人機的研發經費將超過200億美元。美國是這一市場的主導力量,美國公司所占份額將超過60%,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英國也在大力擴張無人機規模,但有限的研發經費妨礙了歐洲的無人機發展。
亞洲的日本、韓國和臺灣也在購買新型無人機,其中一些是自主開發。
Dickerson稱世界各國都在購買無人機,盡管采購量目前還較小,但可預見未來增幅極大。
IQPC分析稱目前正處于合同競爭階段的兩個無人機項目——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小型戰術無人機系統(STUAS)和美國空軍的MQ-X項目將確定無人機系統在未來幾十年內所起的關鍵作用。
130磅重的STUAS尺寸大于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目前使用的最先進無人機——42磅重的“掃描鷹”,他們希望獲得一種能夠在距離位于陸地或軍艦的地面控制站4千米范圍內活動的無人機。
STUAS具備更高飛行高度、長航時及其他執行遠程任務的能力,包括通信中繼和高分辨率光電/紅外吊艙等。該機原計劃于2011年末服役,但也可能提前至2010年。
STUAS的競爭者有AAI公司的“空中探測器”(Aerosonde)MK4.7、波音/Insitu的“綜合者””(Integrator)、UAS動力公司“風暴”(Storm)和雷神/Swift工程公司的“殺人蜂”4。
美空軍在其最新的2047無人機飛行計劃中列舉了幾項在MQ-X項目中渴望獲得的能力,但這一項目尚無具體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