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士兵在訓練中放飛小型無人偵察機(資料圖)
本報蘭州6月13日電 魏兵報道:
5月中旬,濟南軍區某部某新型遠程火箭炮戰車群,機動數千公里,深入西北大漠戈壁,開展遠程精確火力打擊力量體系作戰演練。
戰斗,從感知戰場開始。
拂曉,兩架無人機掠過地平線,撲向目標地域。
指揮所電子屏上,出現一幅幅全新圖景:戰場全域電子信號和電磁頻譜實時捕獲,振幅不等的紅藍曲線標明電磁信號種類強弱;偵察雷達實時捕捉戰場空間熱敏、光感信號。
“發現‘敵’裝甲集群!”無人機傳回的偵察圖像投放在電子屏上。目標情報參謀張強敲擊鍵盤下達指令。
霎時,各種遠程偵察平臺睜大眼睛“盯”住了一片無名高地。
這是一場“從傳感器到發射架”的信息博弈。
火力毀傷輔助決策系統對偵察獲取的9類18個毀傷目標進行精確火力籌劃。指揮控制模塊對目標數據進行精準判讀、評估后直接“打包分發”給火力打擊平臺,比過去少了4到5個指揮程序。
指揮控制參謀呂鋒一鍵敲下,發射陣地上,新型遠程火箭炮戰車迅速校算調整射擊諸元。驚雷乍起,火箭彈呼嘯而出。
大漠長風,吹散煙塵。
無人機再度在目標上空盤旋,通過光學、紅外、視頻等手段采集、評估毀傷數據,召喚第二波火力打擊。
數秒后,新型遠程火箭炮再次急襲戈壁灘,一片火光覆蓋了無名高地。
中國早期使用的無人機主要用于靶機或炮兵校射,現在已成為戰場綜合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料圖)
2009年國慶大閱兵中亮相的中國無人機(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