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公布了新研發的昆蟲間諜機,只有指尖般大小,外貌像大黃蜂,可在無人察覺的情況下飛入建筑內部。
參考消息網6月21日報道 外媒稱,近年來呈現在公眾面前的一系列微型無人機或微型空中飛行工具(MAV),都是依據飛行昆蟲的物理原理打造出來的。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道,2007年,有報道稱,反戰示威活動上空盤旋著一群怪誕的飛行物,這招致對美國政府涉嫌秘密研發機器人昆蟲間諜機的指責。官方的否認以及昆蟲學家有關它們實際是蜻蜓的說法,都未能平息人們的猜測。
接下來的一年,美國空軍揭開了昆蟲大小間諜飛機的神秘面紗,聲稱它們“微小如大黃蜂”,難以被發現,并可飛入建筑物中“進行拍照,錄音,甚至襲擊抵抗分子和恐怖分子”。
美國空軍還披露了一款無人機,稱它為“致命迷你無人機”,是依據達芬奇“撲翼機”藍圖設計的,并聲稱這種無人機準備在2015年前投入批量生產。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GRASP實驗室最近展示了像蜂群一樣成群飛行的無人機,即由20架納米四旋翼無人機組成的同步飛行陣列。
報道稱,單元可重組作戰飛行陣列(SWARMS)的目的,是要將蜂群仿真技術與仿生無人機結合起來,“在幾乎無人直接監控的情況下”,在“動態的、資源受限和敵對的環境”中執行任務。這種很難被發現的無人偵察機的未來很可能是模擬自然界。
研究表明,可以對昆蟲機械學實施逆向工程,以設計出微型機械裝置,對戰場進行偵察,并搜尋被困廢墟瓦礫中的受難者。
科學家們從那些經過千年進化具備了完美飛行條件的動物身上獲得了啟發。長期以來,美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DARPA)一直在對納米—仿生MAV的設計方案進行研究。2008年,這家美國政府的軍事研究機構舉行了一場專題研討會,討論內容是“蟲子、馬胃蠅蛆、博格人(borg)和生物武器”。
研究人員現在研發出的仿生無人機,有蟲子的眼睛,蝙蝠的耳朵,鳥的翅膀,甚至還有蜜蜂的絨毛等,以感知生物、化學和核武器。
報道指出,美國不是唯一投資研發微型間諜無人機的國家。法國已研發出撲翼微型仿生無人機。荷蘭bioMAV去年研發出一款鸚鵡AR無人機,目前作為一款“飛行電子游戲”可以在美國獲得。
牛津大學動物學家理查德·邦夫里通過研究,對飛蟲的翅膀在過去3.5億年中是如何進化的提出了新觀點。他在2011年說:“自然界已解決了如何設計微型飛行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