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縣“9·07”地震發生后,云南國土資源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震后次生地質災害防范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國土資源部、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統一安排部署,及時啟動應急響應,積極做好震后次生地質災害防范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領導重視,親自部署地災防范工作
地震發生后,徐紹史部長聞訊即與省國土資源廳負責同志通話,了解災情。徐部長要求國土資源部門迅速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開展搶險救災和次生地質災害排查,加強預警監測,防范次生地質災害發生,最大限度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9月8日,徐德明副部長率領部工作組在省政府楊斌副秘書長、省國土資源廳和自興廳長等的陪同下抵達地震災區,現場查看災情,指導地質災害排查和防范工作,并對下步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國土資源部專家組于9月8日至11日在地震災區現場幫助指導開展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工作。
——成立機構,統一組織開展地災排查
“9·07”地震后,省、市、縣國土資源部門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省國土資源廳立即派出由省廳和滇東北片區專家42人組成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組,于地震當日分兩批抵達彝良縣重災區開展工作。9月8日,省國土資源廳和自興廳長趕赴彝良,省國土資源廳抗震救災指揮部和滇東北地質災害防治應急中心統一組織開展震后次生地質災害排查和防范工作。應急中心專家分為9個工作組,由李連舉副廳長帶隊對各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點進行進行全面排查,做到不留盲點,不留死角。截止9月16日已組織排查彝良縣、昭陽區、大關縣14個鄉(鎮)的地質災害隱患點256個(按災害類型分為:崩塌82個,滑坡88個,泥石流29條、不穩定斜坡51個、地裂縫3條、地面塌陷3處),其中地震和強降雨直接誘發的新隱患點有176個點,其他80個原有地質災害隱患點中有61個出現活動加劇現象。從排查結果看,地質災害隱患以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泥石流為主。
——開展航拍,為搶險救災和地災排查提供資料
安排云南省測繪地理信息局開展震后災區應急航空拍攝,第一階段完成了震中毛坪、官地坪、貓貓山、馮家灣以及洛澤河鎮的無人機測繪航拍,獲取了約20平方公里的0.25米高分辨率影像圖,并于8號晚上第一時間提供了災區航拍影像圖,及時提供給抗震救災指揮部使用。為搶險救災、隱患排查、恢復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被各路救災隊伍廣泛利用。
——現場踏勘,做好臨時安置點選址評估工作
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專家組對彝良縣官地坪、柑子林、安家巖社、寨子等19個臨時安置點進行現場踏勘及地質安全評估工作,認為14個臨時安置點選址基本可行,5個臨時安置點存在安全隱患,已建議搬離。對大關縣的甘海村野馬丘、雙河村下梁山青龍小學、打瓦村雙石危巖點紅沙社3個臨時安置點踏勘及地質安全評價,已建議打瓦村安置點搬遷到安全區域。
——提高警惕,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
省、市、縣、鄉(鎮)國土部門安排專職人員值班,公開聯系人員和聯系方式,保持24小時開機。要求各級值班人員在大雨或暴雨來臨前,必須保持高度警惕,晝夜值守,加強聯絡。
——加大宣傳,認真開展“兩卡”發放
省巡查專家以及市、縣國土職工分赴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發放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防災避險明白卡,確保兩卡入戶。加大宣傳力度,全面普及地災預防、避險、自救等應急知識,提高干部群眾和救災人員的臨災自救和互救能力。自“9·07”地震發生以來,縣國土局128名干部分成若干工作組,進村入戶發放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明白卡400余份,防災避險明白卡18000余份,發放《“9·07”地震次生地質災害防范知識》宣傳手冊25000余份。在危險區域設置警示牌348塊,拉警示線32000余米。
——提前預警,及時做好地災防范
省國土資源廳和省氣象局密切聯系,加強會商,加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氣象預警預報頻次。省指揮部接到氣象部門發布的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后,迅速將預警預報信息逐級傳達至縣、鄉、村、組防災責任人及各地質災害隱患點具體監測人員,及時通知群眾做好預防或撤離準備。
——加強巡查,充分發揮群測群防體系作用
要求縣、鄉、村三級群測群防人員對彝良縣451個群測群防監測點和隱患點隨時進行動態巡查、監測,保持高度警惕。一旦發生險情,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按照預先制定的撤離路線組織群眾撤離到安全區域。9月10日晚至11日凌晨,彝良地震災區普降暴雨,降雨量達168毫米。凌晨3時,角奎鎮河灣村和花橋村先后爆發山洪、泥石流。由于在1時40分前及時將兩個隱患點上的570余名群眾安全轉移,成功避讓了該次地質災害,除沖毀房屋20間之外,實現了人員的“零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