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這樣一個系統的吸引力。無人機,如“捕食者”和“全球鷹”已經證明試飛適于在西南亞擊敗難于捉摸敵人的任務,但是美國正在逐步減少在該地區的存在,聯合部隊需要不依賴當地國家基地的長航時無人機。海基無人機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替代選擇,海基無人機同樣能夠具備搜集圖像和信號情報的能力,從而利用機載武器瞄準敵人,UCLASS就將滿足這樣的需求。海軍計劃在2014年夏季授予該項目的合同,并將在2020年前生產可部署的無人機系統。
考慮到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權衡,這是一個相當激進的進度計劃。除了基本的任務要求,該無人機將需要很容易地融合到現有的航母作業,在不影響現有能力的前提下為航母編隊提供新的能力。無需空中加油支持的14小時航時不僅僅拓展了艦載機范圍,同時也使無人機對于航母甲板設備和人員的需求最小化。迄今為止,尚無一型長航時無人機能夠從航母上起降,原因主要是結構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同時工程人員表示一般的“飛翼”布局通常難于攜帶足夠14小時飛行的燃料,即使可以攜帶足夠的燃料則過大,難于在航母上起降。
當然,這取決于無人機將需要攜帶多少載荷。目前的想法是最主要的載荷將是一個模塊化開放架構的傳感器套件,能夠搜集全部電磁頻譜的偵察信息,以及利用處理后的信息,使用精確制導彈藥對敵目標實施精確瞄準。該無人機還將需要一個通信組件以同航母戰斗群的其他作戰單位和其他相關方共享其傳感器觀察到的信息,這就意味著無人機還將配有一條衛星上行鏈路以及具備機載數據處理能力,以限制數據量,從而滿足有限帶寬的傳輸要求。權衡這些要求之后所獲得高生存力、經濟可承受無人作戰飛機系統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是如果這樣的項目順利實施,將顯著增強海基航空力量對于未來作戰人員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