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耕種、插秧和收獲已經實現機械化作業,但美中不足的是植保還是要靠人工方式進行。”王守明告訴記者,擔架式和背負式噴霧器雖然比傳統噴霧器先進了一步,但仍沿用傳統植保方式,不僅費時費力,操作不當還會危害到作業工人的健康。如果遇到大面積病蟲害,很難在時間短、人手少的情況下及時控制住,而大量使用人工,又會使生產成本急劇上升。所以,他從2011年春天開始就一直在尋找植保的機械化無人作業方式。
2011年10月,王守明在安徽種子農藥信息交易會上發現一款珠海生產的農用無人直升飛機。這款農用無人直升飛機雖然個頭不大,但每小時可噴灑農田50~60畝,相當于背負式噴霧器10個人連續工作3小時,而且沒有作業中毒的危險。但廠家帶著飛機來到地里試飛后,王守明感覺不是特別滿意:“飛機沒問題,但與植保防治結合得不是很緊密。比如說它的載水量有限,這就會影響到農藥稀釋度,降低作業效率;而且動力是采用電池,耗電量大。”
為找到一款實用的植保無人機,王守明先后到江蘇、廣東、廣西等4個農用無人機生產廠家考察。他先是看中了一款廣東產的電動無人機,幾經嘗試感到飛機的續航、負載等性能不盡如人意。目前比較中意的是一款廣西生產的汽油機型無人機。“這款無人機是燒汽油的,大約17萬元左右,價格雖然比電動的高了不少,但性能相對不錯,使用的農藥不需稀釋,能滿足飛防的技術要求。”干事心細的王守明打算近期再赴廠家實地考察。“去年總體來說風調雨順,沒有大的病蟲災害,用工還不算太多,農忙時百十來號人就夠了,但農業生產有季節性,忙時用工不好找,每天出到150元都很難找到人。”王守明說。
2004年,他領頭成立了滁州市第二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禾盛優質稻米合作社,為社員統一提供種子、肥料、農藥及植保服務,使每畝生產成本降低了100多元,僅僅3年,合作社就由當初成立時的10多戶、幾百畝地發展到了1000多戶社員、6000多畝地。2010年,王守明大膽決定與一家企業合作,注冊資金1000萬元建設滁州市國盛現代農業園。“在現有生產經營體制下,必須通過經營模式的改革來提升生產力發展的空間。”王守明指著辦公室墻上的規劃設計圖介紹起園區的未來發展,“現在園區已流轉土地8000畝,今年計劃擴大到2萬畝,園區土地遍布南譙區所有鄉鎮。項目建成后,年產值可達6億多元,還可提供8000個就業崗位。”
然而,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融資難、賣糧難等矛盾逐漸顯現,王守明希望政府控股的擔保公司能為他們這樣的企業擔保,并幫助解決建曬場和倉庫的用地指標問題。前不久,園區55畝項目用地指標申請獲得立項,這事讓他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