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人機雖然起步較晚,但已呈現“全領域發展”趨勢。隨著相關支持系統建設日益完善,催生出發展的“井噴”。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無人機僅民用市場就大概有幾億元的量級。”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院長魏毅寅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指出,與國際無人機出口大國相比,我國無人機產業發展較晚,但隨著國家空域管制的逐步開放以及用戶認可度增強、技術更加成熟,國內無人機產業已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
作為無人機市場的新近加入者,2012年底,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在北京成立了海鷹航空通用裝備有限責任公司,著力打造無人機產業發展平臺。在此前的2012珠海航展上,航天三院整合旗下“刀鋒”、“騰飛”、“鷹”、“翔云”等品牌,推出了以“海鷹”為整體品牌的無人機系列產品與體系化綜合解決方案。
航天三院又稱中國飛航技術研究院,是我國飛航導彈的搖籃,這樣一家以研發飛航導彈見長的企業,之所以會將關注點放在無人機產業上,首先是看到了這一市場所蘊含的巨大潛力。“未來的市場很難準確預計,但相信數年后將會有一個量級的變化,很可能從幾億元增長到幾十億元。”魏毅寅說。
對自身技術優勢的自信則是另一動因。“飛航導彈有翼且主要在稠密大氣層飛行,與無人機在技術上可謂一脈相承,這方面三院具有獨特的專業技術優勢。”海鷹航空通用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曲蘊杰表示,航天三院的無人機擁有涵蓋總體設計、結構、動力、導航等全產業鏈的配套體系,多項專業技術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我們的目標,是將‘海鷹’全力打造成為技術領先、體系完備、運營高效的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無人機公司。”他說道。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國家支持和任務帶動下,中國無人機事業開始加速發展。尤其自2000年以來,隨著軍方對于無人機系統需求的明顯提升,除了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這3所長期從事無人機研究的高校外,多家軍工企業以及為數眾多的民營企業也都紛紛涉足這一領域,使當前我國無人機發展呈現出百花競放的局面。
“對單個企業而言,這意味著競爭更加激烈,但對于整個產業而言,這顯示出中國無人機事業開始邁入快速發展的軌道。”有專家表示。
中國無人機正迎頭趕超
“2011年以來,中國已對外展示了幾十種無人機,這足以證明,在無人機領域中國正在‘趕超西方’。”針對近年來中國無人機的快速發展,美國《航空周刊》在不久前發表的一篇報道中如此感慨。
事實上,中國的無人機發展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末,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由于技術及需求等方面的原因,發展的步伐一直較為緩慢。
不過,在上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尤其新世紀的伊拉克戰爭及阿富汗戰爭中,無人機的軍事應用范圍不斷拓展,從遂行偵察任務到電子對抗,直至作為武器平臺用于攻擊作戰。尤其是以美國的“全球鷹”、“捕食者”等為代表的新一代無人機在戰爭中大放異彩,從而真正激發了中國研發先進無人機的斗志。
尤其是2000年以來,中國無人機發展的步伐大大加快,一系列新型無人機相繼面世。從最近幾屆珠海航展無人機展臺上就可見一斑。無論是當初以模型形式偶露真容的“暗箭”,還是如今已經走出國門的“翼龍”,無人機一直是帶給參觀者最多驚喜的明星展品。
“總體而言,全球無人機發展依然處于初級階段,對于其未來的發展路徑和應用模式,各國都還在探索之中。”在接受采訪時,軍事專家陳虎談到,值得高興的是,在這股潮流中,中國正在迎頭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