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手"正在對無人植保飛機進行安裝調試
2架無人植保飛機,每架只需8分鐘就可完成16畝土地的植保作業,一個小時4個架次的飛行頻率,“作戰”能力相當于100個勞動力……21日上午,記者在濟南章丘市辛寨農機服務合作社見到了該合作社最新從無錫引進的兩架“無人植保飛機”,與當地農民一同領略了“現代農業”的風采。
基層農民一封信政府“送來”無人機
“您今年11月22日能來我社視察指導工作,是各級領導對我社工作的肯定和支持……今天冒昧給您寫這封信,懇請您的百忙之中協調財政廳、省農業廳植保站,為我社解決植保無人機一事”。
這是2012年12月25日章丘市辛寨農機服務合作社負責人紀經長在山東省委副書記王軍民到合作社視察之后寫的信,讓他沒想到的是,有關部門很快就為自己撥款50萬元用來支持自己的要求。經過幾個省市的考察,紀經長“貨比三家”,今年的3月18日,兩架來自無錫廠家生產的無人植保飛機最終落戶新寨農機服務合作社,目前這也是濟南市首次配備此類設備。
據介紹,無人植保飛機可在作物上空1-2米處噴灑作業,單架每天作業面積可達500畝以上,2架飛機能完成100人力噴灑的勞動量。
8分鐘作業面積16畝倆飛機解放100勞動力
與之前記者想象的不同,擺在面前的兩架“無人機”更像是大號的玩具飛機。“我們看到這個飛機的直觀印象可能是覺得太貴了,但是它確實有過人的地方”,見到記者有疑問,章丘市農機局管理站站長趙均勝開始向記者介紹這兩架“寶貝疙瘩”的科技含量,“之所以選擇這一款,首先是由于它的動力來源是汽油,避免了鋰電池耗損過快的問題;作業的時候它配備的設備可以方便丈量土地面積,同時它還具備自動懸停功能,防止操作失誤時造成的飛機墜落情況”,談起這次采購的無人植保飛機,他顯得如數家珍。
相比而言,紀經長則在飛機的實際作業效率上更加精打細算:兩架“無人機”理論上每次起飛8分鐘就可以完成16畝土地的植保作業,加上準備工作的時間,一個小時可以飛四個架次。如果沿用傳統的人工操作模式,兩架飛機的工作效率相當于100個勞動力。
“目前農村從事農業種植工作的都是中老年人,40歲以下的幾乎一個都沒有”,紀經長告訴記者,自己從2009年注冊了合作社,目前已經擁有大型拖拉機36臺,小麥聯合收割機42部,玉米聯合收獲機36臺及配套機具80臺套。目前通過“土地托管”的方式,目前已經有1.8萬畝土地通過合作社進行統一的耕種收作業,極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在此基礎上,紀經長打算用最新的無人機進一步提高合作社的服務能力和效率。他舉例說,如果農民自己雇人對自己的土地進行植保,一畝地的需要花費5—8元,而使用飛機則需要5元。無人機帶來的不僅是生產力的解放和作業效率的提高,據了解,采用這種方式進行作業,單位農藥、肥料的用量將減少10%-15%,而農藥、肥料的有效利用率則提高到90%。在提高糧食質量的同時,無人植保飛機的使用進一步減少了藥物對作物和土地的不利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