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金報訊 圖為:智能無人機正在成為國內測繪領域的新寵 (記者劉曉杰攝)
□本報記者劉曉杰
光谷,有這么一個人和他的企業,在短短3年內,硬是將一家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做成了如今的行業領軍企業。7月4日,在位于江夏長咀科技園的 會議室里,武漢智能鳥無人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能鳥)董事長王效波不無期待地表示,未來3年內,他的無人機將覆蓋全國2000個站點,為客戶提供實時 更新的地理信息數據。“從小就喜歡航模”,拿著一個無人機模型,這位中年男人面帶微笑地說道,在從事多年市場銷售類工作后,三年前,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創 業。
資料顯示,成立于2010年5月,總部位于光谷腹地的智能鳥,作為國家地球空間信息產業聯盟成員,已完全擁有機體制造、系統研發、信息處理和飛 行培訓等資質。在四川雅安地震發生當日,按照國家遙感中心的統一部署,智能鳥工作人員緊急趕赴災區,第一時間獲取了災情即時信息,拍了2000多張照片, 主要用在提供災情評估和交通疏導。
到目前為止,這家年輕的光谷民企,已參與制定無人機的國家標準,并成為國家863無人機組網關鍵技術項目研究的成員單位之一。“在性能方面,我 們的機器毫不遜色于進口設備。”王效波告訴記者稱,依托與軍工、武大等無人機應用單位的深度合作經驗,智能化航測技術系統集成已經是第一梯隊。
無人機這一新興市場究竟有多大?相關數據可以描繪。
據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統計,目前,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長超過25%,現有產值已經超過1000億。未來,隨著“數字中國”戰略的實施,到2020年,這一產業有望形成萬億級規模。
但對于智能鳥而言,這家光谷民企想得更長遠。“如果只做硬件,肯定也是陷入價格戰。”在經過一番市場調研后,王效波告訴記者稱,自2008年以 來,國內同行已接近30家,“都看到了這塊市場”。在此境況下,就在今年6月份,智能鳥迅速調整發展思路:從賣硬件變成賣數據。
王效波告訴記者,按照計劃,未來3年內,將在全國范圍內布局2000個測繪點,基本覆蓋所有地區,“信息更新,在30分鐘完成”。
據悉,這一全新的運作模式,已得到國家科技部的高度認可,智能鳥正在申報相關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