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社6月19日報道指出,這個詞讓人想到無人駕駛飛機在戰區投放炸彈或刺探情報。但業內人士稱,過不了多久,無人機將經常用于開展比較普通的活動,人們會對它們在空中的出現泰然處之。
國際無人機系統協會委托撰寫的報告預言,無人機進入美國航空業將在頭三年創造7萬個就業機會和136億美元的營業額。極光飛行科學公司高管約翰·蘭福德說,要讓人們改變看法,就必須讓他們“看到好處”,“他們還沒見過民用方面的好處,卻見過比較可怕的一面。”
報道稱,在本屆巴黎航空展上,各大制造商都在推動無人機民用化。不過,大多數無人機體積小巧,迄今為止許多都用于搜集數據。但有制造商已經在設想,有朝一日無人運輸機會往返于全球各地,甚至有小小的直升機給饑腸轆轆的人送去煎玉米卷。
報道認為,要給這個市場打開局面,公眾必須認可無人機的和平時期用途。而要實現這一點,世界各國監管部門必須給制造商規定其產品能在何時何地飛行。 無人機制造商因西圖公司負責與聯邦航空局聯絡的保羅·麥克達菲說:“現行規章制度和全世界空域都從來沒有考慮到無人機的到來。”
報道說,雖然這個行業在朝著多個方向發展,但監管的缺失阻礙了它的步伐。蘭福德指出,恰當的監管需要大力投資于升級現有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在經濟形勢低迷之際,這筆投資很難得到批準。
此外,公眾擔心,無人機的軍事用途會轉向他們,致使他們受到暗中監視。最近曝光的美國國家安全局搜集公眾通話和上網數據一事可能會增強這種擔憂,盡 管倡導者強調,國家安全局不需要用無人機來搜集電子郵件記錄。電子產品維權基金會(該基金會力主加強數碼領域的民權保護)的法律事務專員珍妮弗·林奇在前 不久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就無人機而言,聯邦航空局要像對待飛行與機械安全那樣重視隱私問題。”。
報道說,一旦規章制度到位,民用無人機很可能首先用于農作物檢視或灑藥以及油氣管道檢查。這兩件事情上的工作都是瑣碎、僻靜且往往很危險的,無人機倡導者稱之“枯燥、骯臟、危險”。
俄克拉何馬州智能設計公司的總裁詹姆斯·格里姆斯利說,最后推動使用無人機——且應當能解決形象問題——的將是其日常用途。他說:“動力飛行誕生后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人們知道的唯一應用就是軍事。挽救了飛行制造業的唯一事物是航空郵政,非常普通,非常有效……正是這個普通用途使它顯得安 全并為公眾所接受。”(編譯/何金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