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晁毓山報道
為促進北京通用航空及無人機應用服務產業的發展,解決行業政策研究、技術發展和資源整合的迫切需求,北京市科委日前舉行北京無人機航空應用服務創新與產業培育工作會,成立了首都通用航空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北京無人機與航空應用服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首都通用航空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北京無人機與航空應用服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成立,標志著首都通用航空及無人機應用服務產業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將有力推動首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無人機得到廣泛應用
說到無人機,人們可能并不陌生,經常在電視或者網絡上看到歐美等發達國家運用無人機執行軍事偵察、監視、通信、反潛、電子干擾等任務,在地震救災、考古、水利、農業、電力等民用方面無人機也發揮了巨大作用。
近年來,我國在無人機的研發及應用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北京無人機航空應用服務創新與產業培育工作會現場,近10款先進的無人機真機和模型掀開“蓋 頭”。“這款無人機去年"7·21"北京特大暴雨后第一時間飛到房山區,在不通車的情況下獲取了詳細、準確的災區地理信息,直接為電力恢復搶修"指 路"。”在一款總長3米、翼展4.6米的無人機真機前,海鷹航空通用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經理譚子龍告訴記者,無人機已經在搶險救災等民用領域大展身手。據介 紹,這款飛機采用15千瓦的電動機,最高可以飛行到4000米的高空,持續飛行時間6小時、航程達600公里,并且可以在120公里范圍內遙控指揮。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無人機遙感系統得到了廣泛應用。在農林遙感方面,應用于林場和農作物病蟲害監測、濕地調查等;在國土監測方面,應用于國土資源 執法監察、土地整理等;在海洋監測方面,應用于海岸帶監測、海洋磁力探測、南極海冰形態和皮溫監測等;在環境監測方面,應用于小流域環境調查、高山地區環境監測等;在水文地質勘察方面,應用于三峽消落帶調查、地震帶調查等;在氣象方面,應用于暴雨和季風觀測、溫度氣壓等常規探測等;在災害應急方面,及時獲取了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四川寧南泥石流,重慶武隆山體垮塌等災區第一手高分辨率遙感資料。
“無人機在民用領域有著越來越廣泛的用途,與衛星遙感等相比,具備獨特的優勢。”業內專家告訴記者,在遙感領域,與有人機相比,無人機優勢明顯。一是具 有極高的機動性,在機動速度、機動范圍、機動條件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二是具有極強的環境適應性,無需專用起降場,對氣象條件的要求也很低,優越的低空 性能使云下作業變得輕而易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具有較好的經濟性,飛機價格低廉,使用費用低。
促進無人機產業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通用航空及無人機產業正處在高速發展前的孕育期,一個迅速崛起的朝陽產業必將形成。”首都通用航空產業技術研究院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志杰表示。
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告訴記者,為促進北京通用航空及無人機應用服務產業的發展,北京市科委積極開展北京無人機與航空應用服務技術創新與產業培育工作, 深度挖掘、系統掌握產業情況,為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奠定基礎,了解掌握北京通用航空及無人機應用服務產業鏈的基本情況,系統研究全產業鏈各環節單位的技 術、產業現狀和下一步發展規劃;前瞻布局,提前啟動科技支撐,推動產業技術發展與成果轉化,先期組織并啟動了一批重大科技項目,推進產業技術攻關、成果轉 化及應用;智力聚集,推動成立研究機構,為產業發展提供研究咨詢服務;加強合作,組織成立聯盟,推動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據了解,為促進 北京通用航空及北京無人機應用服務產業的發展,解決行業政策研究、技術發展和資源整合的迫切需求,北京市科委推動空軍國家空域技術重點實驗室、民航空中管 理局、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4家單位聯合發起成立了首都通用航空產業技術研究院。該研究院立足首都,面向全國,服務社會,主要開展通航及 無人機產業發展相關的政策、經濟、管理、技術、標準研究及咨詢服務,將成為北京發展通用航空及無人機產業的高端研究咨詢機構。針對北京無人機應用服務產業 鏈各環節合作不夠緊密、尚未形成產業集聚等問題,北京市科委組織中航工業、航天科技(000901,股吧)、中科院等20多家企事業單位共同發起成立覆蓋無人機全產業鏈的北京無人機與航空應用服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該聯盟將著力促進行業整合,促進產業鏈協同創新,加強各環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商業模式,推動北京無人機應用服務全產業鏈協同發展與快速成長。
在國家層面,為促進我國通用航空及無人機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將航空裝備產業和衛星及應用產業等列入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重點領域,加快制定民用航空工業法律法 規,加速推進和落實低空空域管理政策,加大民用航空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投入,出臺支持支線和通用航空發展具體政策。建設完善民用航空創新體系,推進航空重點 試驗驗證設施建設,提升飛機和直升機、發動機、機載系統設計、制造、試驗驗證和適航、安全保障等航空綜合技術開發能力,促進航空裝備產業創新能力建設;通 過重大航空裝備工程,建設時空協調、全天候、全天時的對地觀察衛星系統和天地一體的地面配套設施等空間基礎設施工程,形成長期連續穩定運行、系統功能優化 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骨干骨架,大幅度提升我國衛星提供經濟社會發展所需求的空間信息的能力,使我國的航空航天產業融入世界航空航天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