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MDA計劃把激光武器裝入無人駕駛飛機的愿望還有有待驗證,但是,美國在發展有人機載激光武器方面可是不遺余力。
美國空軍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展了機載高能激光武器的研究。1983年7月25日,美空軍曾用安裝在NKC-135型波音-707噴氣式客機上的激光武器擊毀了從A-7型“海盜式”戰斗轟炸機上發射的5枚“響尾蛇”空空導彈。 1992年,美國防部戰略防御計劃局提出了機載激光器計劃,旨在研制能夠攔截和摧毀助推段的敵方戰術彈道導彈的激光武器。 1994年,美空軍飛利浦實驗室與洛克威爾和波音公司牽頭的兩個小組簽訂了2 100萬美元的合同,對機載激光武器系統進行概念設計。美軍的機載激光器計劃于1996年11月正式啟動。按照美國軍方最初的計劃,機載激光器系統應于 2003年底、2004年初進行首次導彈攔截試驗;2006年生產出首批3架ABL飛機,具備初始作戰能力;2008年生產出7架ABL飛機,具備全面作戰能力。
美國國防部已于2011年決定終止ABL機載激光器(Airborne Laser)研發項目。在此之前,該項目研發時間已經接近16年,總耗資超過50億美元,并且進行了數次彈道導彈攔截試驗。
盡管ABL項目已經被終止,但通過實施該項目,美國在激光器技術、能源制備和光束控制等領域均取得了很大進展,這為MDA發展高空無人機機載激光武器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