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時事通訊社援引自衛隊統合幕僚監部的消息稱,疑似中國軍用無人機出現在釣魚島附近,顯示中國在島嶼爭端中采取新穎的“介入”方式,旨在確保主權伸張的同時降低“擦槍走火”的危險系數。
聯想到今年初有關緝捕緬甸大毒梟糯康的行動中,有報道援引中國公安部禁毒局局長劉躍進的話說,相關專案組成員提出過考慮動用“無人機殺手”的方案,西方媒體普遍關注到中國無人機技術的快速進步。
美國“戰略之頁”網站認為,中國針對“非傳統安全威脅”(NTS)所打造的新概念無人機作戰力量隨時可以投送,美國海軍戰爭學院中國海運研究所所長彼得•達頓甚至稱,這有可能改變中國先前不干涉國際事務的政策。
令西方軍事記者“不可思議”
從零開始的中國無人機研發事業是在悄然間實現“跨越式發展”的。
通過觀察美軍無人機研發過程及戰場應用,中國軍隊已初步掌握無人機的基本使用規律。仔細觀察中國在歷次航展上的表現就可以發現,中國無人機技術已取 得重大突破。在2011年北京航展上,中國披露了至少四種無人機作戰系統,包括中航工業研發的“翼龍”(Wing Loong)、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CASIC)的WJ-600以及西安愛生公司研發的ASN-229A。
《簡氏防務評論》特別關注中航工業推出的“翼龍”無人機。據介紹,該機由其下屬的成都飛機制造公司(CAC)于2005年開始研發,并于2007年 10月完成首次試飛。該機的動力系統可產生100馬力的功率,續航時間長達20小時,最大起飛重量1.15噸,可在5000米高空遂行各種作戰任務。 2010年,“翼龍”設計團隊對其進行技術升級,傳感系統得到進一步強化,加裝了兩枚紅箭-10空對地導彈,并將其名稱改為更具威懾性的“霸王龍” (Pterodacty)。
除了彪悍的“霸王龍”,中國另一款值得關注的無人機是由中國航天科工研發的WJ-600型噴氣式無人機。當這款無人機在2010年首次公開時,許多 西方軍事記者的腦海中充滿了“不可思議”。據介紹,WJ-600的動力性能已達到中型戰斗機的水平,續航力達到驚人的6-8個小時,常規戰術武器可包括一 枚激光制導炸彈以及兩種空對地導彈。
市場主要面向民用與反恐
盡管中國公司均強調其無人機主要市場是面向民用或警用反恐領域,但顯而易見,這種造價不斐的無人機所具備的軍用價值無法讓人忽略。
美國《武裝力量》月刊曾報道過,中國軍隊正發生一場影響深遠的變革,解放軍對其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及監視與偵察系統(C4ISR)進行了革命化重組,特別是無人作戰設備的大規模普及,標志著解放軍正逐步取得戰場“制信息權”。
解放軍發展無人裝備,不僅是為了提高偵察和監視能力,還想讓其執行攻擊任務。據馬來西亞《亞洲防務月刊》報道,在美軍打擊塔利班武裝和“基地”組織 的作戰中,MQ-1C“收割者”攻擊無人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近三年里,美軍所擊斃的塔利班和“基地”組織首腦幾乎都是由“收割者”完成的。 解放軍顯然從美軍的實戰中體會到攻擊型無人機的巨大價值,于是投入很大精力發展類似產品。
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報道,解放軍不僅大力研制新型攻擊無人機,還將大批退役的殲-6和殲-7戰斗機改裝成大型攻擊無人機,主要是安裝自動遙控 飛行裝置和加掛對地攻擊武器和反雷達導彈。由于這些飛機機體大、航程遠、速度快,所以將被解放軍用作遠程對地攻擊的“撒手锏”。
《漢和》推測解放軍可能在東海方向施行嶄新的“人機協同作戰”模式,即安排“戰略用途的無人機”與殲-6無人攻擊機形成聯合作戰態勢,首先由前者通 過光電探測系統實施搜索偵察,然后以通信數據鏈把地面或海面敵情信息傳回地面指揮中心,指揮中心再為殲-6制定攻擊目標,最終由殲-6實施攻擊。
趕超美國只是時間問題
盡管軍用無人機已為世界各國普遍采用,但高端無人偵察機以及武裝型無人機卻還是非常稀少的,國際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在美國看來,中國日益繁榮的無人機產業有可能率先在國際市場上向自己發起挑戰。
華盛頓國際評估和戰略中心高級研究員理查德•費舍爾認為:“中國正急起直追,這一點肯定要高度留意。……我們不應對傳感器、衛星等能力上的優勢驕傲自滿,(中國)趕上來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美國軍事專家約翰•維普表示,中國新軍事變革的核心就是將原來的“規模效益型部隊”轉變為“質量效益型部隊”,“大勝利、小流血”將成為解放軍追求的目標。基于此,無人化裝備在未來解放軍序列中所占的比例將越來越大,美中之間的無人機差距“并非不可跨越”。
他分析稱,中國發展軍用無人機,意味著解放軍的作戰方式正發生轉變,即今后將更多依賴無人機執行對地攻擊、雷達壓制或直接火力支援任務。而且隨著投資向無人機轉移,解放軍將會很快建立起一支具有強大威力的無人化空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