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孝(左一)與技術人員研究新型無人機性能。馬軍攝
“對規劃者而言,西部大開發的第一道門檻,不是經濟問題,而是如何破解‘高原密碼’,對這片熱土的真容了然于胸。作為測繪人,我有信心當好編織經緯的跋涉者。”這是數年前,國家掀起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熱潮時,王明孝面對記者吐露的心聲。
時光荏苒,言猶在耳。這些年,王明孝帶領他的團隊走遍了西部的大漠戈壁、冰峰雪嶺,用一個個測繪奇跡兌現著對祖國的莊嚴承諾。
在青藏鐵路的勘測工程中,他和戰友們在雪域高原鏖戰5個月,攻克50多個技術難題,測定三維坐標數據51.8萬組,以0.3米的動態測量精度打破世界紀錄,為國家節約經費4億多元。
從西藏怒江流域水電工程到號稱“陸上三峽”的酒泉風電工程,從西氣東輸工程到蘭成渝輸油管線的基礎測繪,從全球氣候變暖中地理數據采集到甘肅青海兩省縣鄉公路GPS測量,王明孝先后為30多項國家重點工程提供技術支援,并由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這次接受采訪時,年近半百的王明孝剛從河西走廊調研回到單位,他說:“只要祖國和人民需要,我還能再干30年!”
為了讓科研成果最大限度地服務戰斗力,在王明孝的努力下,測繪信息中心與相關部隊的訓練、裝備等部門建立了信息收集反饋機制,中心幾乎所有科研課題都來自訓練一線,創新成果轉化率一路走高。
2009 年,王明孝組織創新工作站的進站專家研制出“三維立體標繪系統”。利用這一系統,參謀人員標繪出來的地形圖不再是密密麻麻的等高線,而是山河交錯、溝壑縱 橫的三維立體畫面,地物地貌、軍標符號全部立體呈現,武器裝備、毀傷打擊的聲像效果形象逼真。總部專家評價:“該成果使軍事標繪跨入了一個新時代!”
“王明孝不僅是成才的模范,更是善于識才、育才、用才的伯樂。”中心政委許仕敏介紹說,9年前中心剛成立時本科以上人員不到10%,如今碩士以上學歷人員達63.8%。去年底,測繪信息中心榮獲全軍科技創新群體獎。
扎根西北30年,王明孝先后開創我國高原測繪史上的6個第一,4項成果獲國際發明獎,4項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個人入選全軍首屆50名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對象,被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發明創業獎、軍隊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全軍優秀共產黨員。
(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