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無人機可適用于軍事偵查、空中巡邏和災難救援等重任
乘著夜色,一架無人機在數公里外的基座自動起飛、抵達目的地后啟動監控設備窺探“敵情”,并于任務完畢后自動返航充電。由廣東工業大學學生團隊自行研發的全自動駕駛無人機于今年10月舉行的全國“挑戰杯”大賽中斬獲一等獎,憑藉核心的“智能飛控統”和自動駕駛特性,可適用于軍事偵查、空中巡邏和災難救援等重任,堪稱“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該團隊隊長柯宗澤向記者介紹稱,傳統的無人機需要操控者實時操縱,與傳統直升機航模一般只是“扯線木偶”。再加上目前遙控信號傳輸距離有限,導致無人機的實用性大幅降低。與之相比,廣工團隊在挑戰杯中斬獲一等獎的無人機,最核心的創新點在于其中搭載了團隊自行研發的“智能飛控系統”,相當于給無人機裝上“大腦”,從而實現全自動駕駛的功能。
機智繞彎避障礙物
“依託這一系統,只需像電腦游戲一般,在電腦設置好飛行任務,無人機便可通過內置的GPS定位芯片和導航模塊,自動尋找抵達目的地的最佳途徑,并在任務完成后自動返回原點。”柯宗澤說,飛控系統中還集成了簡單的障礙識別功能,若飛行過程中探測到前方有障礙物,系統可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改道或繞過障礙物的判斷。而記者在校園實際操控中亦發現,雖然已下達“頭撞南墻”的指令,但無人機遇上建筑物時會機智地“繞彎”。
團隊負責系統編寫的成員李宛隆指出,外接設備是無人機功能的延伸,而目前團隊已研發出了充電基座和機載攝像云臺等數種外接設備,令無人機“如虎添翼”,更好地適應不同任務。
尋找最近充電基座
“在外執行任務時最重要的是續航能力,但目前電池仍為所有電子設備的短板,若強行提升電池容量將增加負重,降低無人機靈活度。”柯宗澤指出,為此團隊研發了充電基座,希望借助設置“加油站”充電的形式解決這一矛盾。
“試想像這一畫面,當無人機電量告急時,系統將自動搜索并引導飛往最近的‘加油站’,自動精準降落‘加油’。充電完畢后回歸正常航線,繼續執行任務。”柯宗澤稱,若將來無人機商業化普及后,通過在城市中合理布置充電基座,將徹底解決以往無人機智能通過人工更換電池進行續航的缺點。
團隊指導老師、廣工物理與廣電學院黨委書記符志剛介紹稱,除軍事領域外,搭載飛控系統的無人機亦可出色地勝任空中巡邏、災難救援和監控、交通監測、地形勘測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很好的實用性。
文、圖:記者官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