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對于郝佳傲來說,這不僅意味著本科學業的結束,也代表著6年博士路的全新開始。
“從小就有航天夢,小時候在探索頻道看到飛機就很喜歡。”2009年,郝佳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工程學院,“來北航后更覺得如魚得水,以往喜歡的很多東西恰恰都在北航,這里更接近我的興趣。”
“人的精力投入學業后,自然對其他事情的關注就會少很多。”郝佳傲認為這并不是一件好事。于是,他開始和學院同學組成興趣小組參加無人機比賽,彌補“生活中缺乏的樂趣”。
高等工程學院是北航的教學實驗平臺,學院里的同學都來自不同的專業,這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參加活動、學習課程,“我們09級54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特長,如果想要設計無人機,每個專業和工種都有。”
2010年,郝佳傲和隊友參加了“中航工業”杯國際無人機創新大賽。從每天早上10點到夜里兩點,7個人的團隊用了6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大尺寸無人機的設計。
在與大賽同期舉辦的無人機展覽上,臺灣成功大學航太系一位教授參觀了他們設計的無人機后,留下了郝佳傲的聯系方式。沒想到,半年后他們竟得到了邀請,作為大陸第一支代表隊參加2012年臺灣無人機大賽。
“做工程,其實是非常無聊的。”在各類無人機的比賽中,唯一能讓郝佳傲興奮的只有兩個時刻:一個是有了新奇、創新的想法;另一個是得到成果,“但得到成果和創新想法的過程很無聊,有可能長達數年。”
大一時參加第一屆“中航工業杯”國際無人機大賽匯報表演、大二時作為大陸第一支代表隊參加臺灣無人機創新大賽、大三時參與設計的無人機“鴨嘴獸三號”奪得“馮如杯”一等獎和首都“挑戰杯”特等獎……
“我們把青春留在了北航,北航為我們的青春插上了翅膀,而我把翅膀裝在了‘無人機’上。”郝佳傲在畢業典禮發言中這樣總結。
然而,郝佳傲卻通過參加無人機比賽發現了作品的缺陷。
在2013年年初第二次參加臺灣無人機設計比賽時,比賽要求參賽飛機在40分鐘內連續起降多次,且運載重物完成兩點間的往返。沒想到,郝佳傲團隊設計的飛機在試飛時就迫降墜毀。
連夜開會總結,郝佳傲與隊友找到了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我們設計的飛機可以參加創新性比賽、創意大賽,因為外觀和設計理念都很新穎,但像臺灣這類注重實用性的比賽,我們做的飛機的可靠性很差就顯露出來了。”
“有的事情你想做深入,大學4年甚至碩士研究生時間都不夠,可能讀完博士也只能有膚淺的了解。”從大三開始,郝佳傲便進入了學校高水平實驗室,通過專業課的學習,按照興趣選擇了流體力學專業,并且進入了李椿萱院士的課題組。
現已年過七旬的李椿萱院士,畢業于臺灣成功大學。1980年,他帶著十余年留美經歷,拒絕了美國空軍研究中心等四五家機構的邀請,回到國內繼續 潛心科研,這種狀態觸動了郝佳傲,“真正重要的是像李老師一樣多學一些知識,雖然個人專業知識每年都有增長,但離解決實際問題還很遠。”畢業后,郝佳傲已 被免試保送北航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
6年的博士路,“中間放棄的人很少,讀不下去的人很多。”郝佳傲說,“一方面是心理問題,實際上這是非常孤獨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學業壓力重,加上學校提高了研究生院的畢業要求。”
“其實大學我還是挺開心,我的優勢是太容易得到滿足,每一個小的結點的完成都會滿足。”
在2009年的開學典禮上,校長懷進鵬曾向新生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若要做未來的領軍者和領導者,我們應該如何做?”
在2013年畢業典禮的發言中,郝佳傲作了回答:“我的答案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德才兼備,知行合一。”
“航空要有自己的道路,吸取別人的經驗,加上自己的東西來取得比別人更大的進步。”郝佳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