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無人飛機”的概念為他們賺足了眼球,但這不是Titan真正的目標。在某種程度上,Titan要做的更像是一顆“衛星”:續航時間長,長時間在固定空間飛行,易于操作還能同時實現迷你衛星的所有功能。在桑德斯看來,他們要拿出一種跟傳統無人飛機截然不同,比現有無人飛機更容易使用的產品。
“我們不希望它帶來任何運行成本,不想讓客戶為了一臺飛行器而不停地花錢。我們想打造一臺非常簡單的產品,它能持續飛行,無需占用客戶大量時間和精力。如果只需要有一個人監控飛行器,那就會讓局面徹底改觀。我們是要努力改變大家對飛行器運行方式的看法。”桑德斯說。
變身迷你衛星
那么,Titan的太陽能無人機和傳統的近地軌道迷你衛星,到底誰才更實用,更具成本優勢呢?依據國際通行的算法,在整個商業衛星產業鏈中,平均每發射一顆衛星,衛星制造費用約1.2 億美元,火箭費用約為衛星造價的25%,約0.3 億美元;發射費用也是衛星的25%,為0.3 億美元,再加上保險費約為前三項的20%(0.36 億美元),總計約2.16 億美元。
當然,這樣的投入是以大型通信衛星為平臺,考慮到近地軌道的小型衛星,發射的成本要求可能會更低一點,不過相比Solara 2萬美元左右的造價依舊是“天價”了。
現在市場上的低端民用無人機最低只要數百美元,但針對不同的用途,無人飛機的價格天差地別,著名的“捕食者”無人機在250萬-450萬美元之間,而“全球鷹”的報價在4500萬美元以上。
Titan的Solara 60無人機可載重約113公斤,足以裝上Internet.org的無線通訊設備來提供短消息、Facebook等基本網絡服務。和小型衛星比較起來,其通信覆蓋面積單位成本低于5美元/平方公里,遠遠低于衛星。以成本來看, Solara更勝一籌。
事實上,Titan最初希望將每臺航空器平臺以不到200萬美元的售價賣給政府、私營企業或者研究機構,這些買家只需付出衛星成本的一小部分,就能在大氣層擁有自己的“航天器”。
Titan的理念是,讓這樣一臺使用壽命能夠達到小型衛星水平的無人飛機,作為 “大氣層衛星”去執行軌道衛星的絕大多數任務,比如大氣觀測、天氣監測、通訊轉播等。
不過在Facebook之前,Titan研發的太陽能無人飛機Solara系列其實一直很難獲得投資者的青睞。雖然風投機構對Titan的發展方向很有興趣,但是卻覺得投資Titan為時過早,其產品的性能也有待時間驗證,比如Titan所說的五年續航時間,但公司本身成立到現在才兩年多時間。
美國工程技術學會的副主席William Webb教授表示,使用空中平臺來提供網絡連接的想法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了,從低軌道衛星到氣球,再到無人機應用。
但一直以來所遇到的困難,就是如何讓空中平臺在某個正確的地方連續停留數周或數月,并維持足夠低的成本。William的擔憂是,在實現無人機為偏遠地區提供網絡連接之前仍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比如排在首位的便是無人機的成本控制和可靠性,以及相關法規的制定,以使它能夠安全合規地在空中作業。
對于Titan來說,現在被Facebook收購或許是最好的選擇。這樣一來,Titan能得到維持運營所需的資金,并且可以參與Facebook的戰略計劃。“隨著技術的成熟,使用空中平臺來提供網絡連接的目標已經越來越接近了,Facebook的介入對于這一領域也是一大推動。”William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