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5月7日報道,到2014年4月底,中國空軍已接收了一批新交付的殲-16多功能戰斗機,并預料將于2014年底形成初步作戰能力。沈陽產的殲-16結合了俄制蘇-30MKK戰斗機的機身和空中格斗能力,以及西安產殲轟-7A殲擊轟炸機的通用彈藥,并以能夠攜帶國產制導武器而著稱。
美媒稱,盡管蘇-30MKK只限于發射俄制反艦導彈和掩體炸彈,但中國自行設計的殲轟-7A可攜帶全系列的國產超音速及亞音速反艦導彈、空空導彈、衛星制導炸彈、巡航導彈及電子對抗設備等。不過,殲轟-7A并不能攜帶雷達制導的空對空導彈,這使它易受本地區常見的戰斗機如F-16的攻擊。
報道稱,外界很難得到殲-16的公開圖片。盡管用途相似,但殲-16采用的實際上并非蘇-30MKK的機身,而是另外一款蘇-27“側衛”殲擊機的機身(明顯的區別包括殲-16的垂直尾翼較短,而蘇-30MKK的垂直尾翼頂部呈方形)。殲-16是殲-11BS戰斗機的攻擊機版本,而殲-11BS又是蘇-27的雙座版本。對殲-16進行的最重要的升級是增加了“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其性能優于蘇-30和殲轟-7A采用的雷達。AESA雷達使殲-16攔截敵機時的活動范圍大于上述兩種機型,并能同時攻擊多個地面目標。AESA雷達還能與中國的其他武器平臺——包括無人機——實現數據連接,從而提高它們的戰情察覺能力。
新戰機的加入為中國軍事計劃人員提供了范圍更大的一系列選項。像“狂風”IDS戰斗轟炸機、F-15E“攻擊鷹”戰斗機,以及現在的殲-16等多功能戰斗機,可以出色地適應高技術常規戰的挑戰,它們結合了戰斗機的空中格斗能力與轟炸機的制導武器能力。殲-16的生存和遠程飛行能力意味著它能夠匹敵甚至在數量上超過敵方戰斗機,從而長驅直入轟炸敵人的機場、指揮中心和軍艦。
在防御方面,殲-16可以改為全部攜帶空對空導彈,以保衛中國領空免遭敵方飛機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