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麗
今年6月的一天,上午11時左右,青海省天峻縣大雨伴著狂風突然而至。此時該區域600米左右的上空,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一架無人機正在執行航拍任務,科研人員攥緊了拳頭盯著地面的飛行控制器,當即決定中斷航拍,緊急迫降。
作好充分準備
“幸好數據沒受影響,有驚無險。”團隊成員劉斌濤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告訴記者,這次航拍數據將要應用于青海省土壤侵蝕強度評價與制圖成果的驗證,以及 進一步開發基于無人機低空遙感的大比例尺土壤侵蝕調查技術,形成小流域、村域及生產建設項目區等小區域1:1000比例尺的土壤侵蝕精細調查、評價、監測 等成套技術體系。
去青海前,團隊就對考察線路、航拍區域概況等作了詳細的規劃,還根據不同地形環境設計了飛行航線,航拍高度介于600米至1000米之間,采用車載起飛、傘降、滑降等起落方式。
到了野外現場,團隊還走訪了當地居民,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測區情況,局部調整航線,尋找合適無人機起飛、降落的場地。由于當地居民對所居住地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水土流失等情況比較了解,為航拍團隊提供了很多信息,這為團隊順利開展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
應對突發狀況
盡管有充足的思想準備及以往在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的拍攝經驗,團隊在地形復雜的高原下作業還是遭遇了很多挑戰,最大的一項挑戰就是缺氧。“人缺氧還 能慢慢克服,飛機缺氧就會影響拍攝。”劉斌濤說的可不是一句玩笑話,在缺氧條件下,發動機燃燒不充分,會直接影響飛機動力,飛機跑不動就沒法完成航拍。
一次,團隊去往民和縣拍攝,到達測區時發現飛機預定起降場在一條羊腸小道上,兩側全是樹,無法實現飛機的起飛和降落。于是,他們重新在測區外找了一個相對平坦的道路,然后將飛機架在汽車上,開動汽車油門,以每小時80公里的速度助推飛機起飛。
一般情況下,飛機降落會在預先設計的10~30米的范圍內。6月5日下午的拍攝,由于刮起大風,飛機降落時被打開的降落傘吹出去了300多米遠,害得團隊成員跟著降落傘一路狂奔才撿到了飛機。
令劉斌濤印象深刻的一次拍攝是在黃河邊上的貴德縣。當時,飛機飛到半空中,飛行控制器上顯示發動機出現故障,技術人員立馬采取補救措施,通過自動駕駛安全降落,相機拍攝的照片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取得顯著成果
在八天的航拍任務中,團隊行駛了3000余公里,順利完成了青海省民和、貴德、貴南、天峻四個典型水土流失區的航攝任務,成功獲取了近150平方公里的航拍影像,地面分辨率高達18厘米。
據劉斌濤介紹,四個測區從農區到牧區,涵蓋了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凍融侵蝕和重力侵蝕等多種土壤侵蝕類型,各具特色。團隊對這些區域的土壤侵蝕、泥石流現象進行了全面的數據評估,還在貴德縣建立了丹霞國家地質公園高精度三維景觀。
據悉,8月份,團隊將對青海省幾十個小流域進行野外調查,并結合當地水土保持監測數據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用一年的時間對青海省土壤侵蝕強度與制圖成果進行驗證,這些數據將服務于青海省水土保持規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