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農場治蟲曾是難題
昨天上午8時30分左右,記者早早來到孫慶榮和兒子孫飛種植的300畝稻田邊,綠油油的水稻已破口抽穗。
孫慶榮說,1987年出生的兒子孫飛大學畢業后,選擇回鄉務農。去年6月,他和兒子承包了河橫村300畝稻田,注冊成立了“泰州漢土家庭農場”,成為名副其實的農場主。從插秧到灌溉再到除草治蟲,他和兒子感到最頭痛的是給300畝稻田噴灑農藥治蟲害。現在,農村一個工人每天工錢要六七十元。去年夏天,天氣熱,300畝稻田前后噴灑農藥治蟲10多次,每次五六名工人要忙上幾天。水稻病蟲害防治是有時間的,還要趕天時,時間長了難保效果。他們也曾想多喊幾名工人,一天噴完,可工人實在難找。
“插秧能機械化,我們盼望哪天噴灑農藥也能機械化,解決大片農田治蟲難題。”孫慶榮說,因為這個難題困擾著,他和兒子一度不敢再擴大種植規模了。
麥田畝產增加了五六十斤
今年春,姜堰農業委員會植保站組織種田大戶外出考察規模化種田經驗。孫飛說,在鹽城大豐田頭,他第一次看到了小型無人機給麥田噴灑農藥,每分鐘能均勻噴灑農藥兩三畝,既快又好。參觀結束后,他記下了南京尊龍生物科學有限公司操作技術工的聯系號碼。今年4月,他聯系對方,借用飛機防治麥蟲害和油菜病蟲害。“那次是試用,且沒有連續性,不過,麥田產量還是每畝比往年增產五六十斤。”
初試成功,泰州漢土家庭農場與南京尊龍生物科學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將下半年300畝稻田的病蟲害防治承包給對方。孫飛說,每畝稻田治蟲費140元,農藥和人工都是對方出,一茬水稻僅需三次噴藥治蟲。7月下旬和8月中旬,飛機各來噴灑一次。“這次是最后一次,水稻長勢旺盛,沒有受到病蟲害影響。”
地面人員遙控無人機
29日上午9點多,南京尊龍生物科學有限公司的12名技術操作工駕駛兩輛面包車,將兩架無人機裝到田頭。無人機整個成圓形,直徑1.8米,四周分布八片機翼,兩邊對稱裝有噴灑農藥的噴頭,下面的正中間裝有白色的漏斗狀塑料箱,上面裝有兩塊鋰電池。操作員們先分工擦凈機翼等零配件黏著的泥土,然后灌裝農藥水,開始調試。
上午10時許,兩架無人機調試結束,操作工石晶飛和李朋,手持遙控器,操縱按鈕。兩架無人機輕盈地拔地而起,兵分兩路,在稻田上空約兩米處,來回穿梭,兩邊對稱的噴頭噴出均勻的藥水氣霧,轉眼間一塊稻田就噴施完畢。
據南京尊龍生物科學有限公司農業航空部副經理李成介紹,他們公司有兩種噴灑農藥的飛行器,與直升機的構造一樣,只是零件按比例有所縮小。當天使用的飛行器是最小的一種,直徑1.8米,可一次性攜載農藥5公斤,每分鐘噴灑農藥1畝到1.5畝。他們公司還有一種直徑2.2米的飛行器,一次性攜載農藥10公斤,每分鐘噴灑農藥2畝到3畝。
無人機噴灑農藥省工省錢
沈高鎮夏北村67歲的老農沈發俊和68歲的老伴張愛芳聽說“飛機噴灑農藥”,好奇地專程趕來,提了一大堆問題。
操作工李朋告訴沈發俊,這種小型飛行器故障率極低,一般不會掉下。且起飛無條件限制,無需專用起降機場,只要一塊平地即可。“無人機防治病蟲害作業時,螺旋槳旋起的氣流將水稻稻株的葉片吹開,噴射出來的藥液在氣流的作用下,不僅能將藥液均勻地噴灑到稻株的葉片上,還能噴到稻株的莖部,防治效果特別好。而且通過GPS定位,誤差不到兩厘米。”
沈發俊老兩口當場要下聯系號碼。沈發俊說,女兒沈雙英在興泰鎮承包了300多畝稻田,一直為治蟲難頭痛。“這下好了,不用愁了。”
姜堰農委植保站站長張銀貴說,種田大戶如果用上這種直升無人植保飛機噴灑農藥,既省工又省錢。除提高效率外,無人植保飛機還解決了人工不足的矛盾,有效提高水稻的結實率和千粒重,保證了水稻高產穩產。孫飛說,這種“農用無人機”每架10萬元左右,下一步,他擴大規模種植后,有可能會自己購買一架這種無人機,滿足自身服務的同時,也為其他規模種植戶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