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飛行控制:為實現飛行模式的轉換,需要對轉換過程建立可變結構控制模型,由于外界擾動的不確定性和系統參數化的困難,加上載荷的重量分布不同造成的系統重心變化,以上因素都為控制系統提出了新的課題,研發高穩定性的飛控,需要對飛行力學和控制模型具有較高的認識水平。
2.空氣動力學:無人機在巡航過程和起降過程中,其氣流與機體的作用方式不同,為保證兩種飛行模式下都可以穩定高效地工作,需要對空氣動力學參數進行協調,例如加大機翼展弦比(對于簡單機翼可認為是長寬比)可以增加固定翼模式下的飛行效率,卻增加了多旋翼模式下飛機對陣風的敏感性,因此需要對兩種工作模式進行聯合設計,獲得優化設計方案。
3.能源與動力:在多旋翼模式下,一般對垂直推重比(這里指垂直推力和機體全重的比值)要求在至少1.5以上,而固定翼水平飛行時要求水平推重比(這里指水平推力和機體全重的比值)在0.3-0.8之間即可,且同一組旋翼很難在低速與高速同時滿足高效率,因此需要對任務過程進行整體統籌,對動力在不同工作模式下進行加權分配設計,實現優化方案。
4.結構與材料:在多旋翼模式下,機翼屬于無效重量,造成該狀態下能量效率降低,若要進一步提高飛行效率,需要采用輕質高強的材料制作機翼及其他結構部件。
復合式無人機發展至今已有10多年的歷史,能否在歷史舞臺粉墨登場,還有待于工程師的不懈努力與市場的殘酷考驗。面對成熟技術與革新技術一快一遠的兩條路,有的人選擇了別人未選擇的那一條,充滿荊棘,卻通往希望閃爍的彼岸。
?
免責聲明:凡注明來源全球無人機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歡迎轉載,請注明出處。非本網作品均來自互聯網,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