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一些軍事專家曾說“遼寧艦的24架殲-15不足為懼”,而國內很多軍事愛好者同樣感覺27架殲-15仍不過癮,認為這個方案從數量、作戰能力上和外軍一流的航母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對此陳虎說,航母身處不同的作戰背景,所采取的配置方案也完全不同。而戰爭又是變幻莫測的,實際上作為一個多用途的大型平臺,航母可以從實戰出發,采取各種艦載機配置方案。

他舉了兩個戰例來做說明:一個是1983年,美國入侵格林納達期間曾經使用航空母艦搭載了近百架直升機。美軍用AH-1武裝直升機、CH-53運輸直升機、UH-60通用直升機等代替了固定翼艦載機,把“獨立”號變成了一個超大號的“直升機母艦”。雖然這種方案很罕見,但它顯然是根據實戰需要來配置的,因為當時對方根本沒有能力威脅到美軍空中力量。這時的航母僅是作為一個運輸平臺,用直升機來保證兵力投送和對地面點目標的精確打擊。
另外一個例子來自英國。1982年馬島戰爭中,英國出動了包括“無敵”號和“競技神”號兩艘航母的特遣艦隊遠征馬爾維納斯。這兩艘航母都是采用垂直/短距起降的輕型航母,每艘可搭載9架“海鷂”垂直起降戰斗機。但在實戰當中,英國航母的艦載機搭載數量甚至超過了這個數字的一倍。由于馬島與英國本土遠隔萬里,在其附近的海域,英軍全部制空力量要靠這兩艘航母來支撐,而且要高強度地持續作戰,這種情況下,艦載機要經得起消耗,顯然是越多越好。英國人甚至拿集裝箱船作為“海鷂”的運輸船,隨時準備為航母“補充”艦載機。
陳虎表示,從以上美英兩個海軍大國的例子中不難看出,一艘航母的艦載機最佳配置方案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針對不同的戰場環境、不同的實戰需要而改變。具體到遼寧艦上,除了固定翼艦載機,航母上還需要相當數量的直升機,擔負預警、反潛和搜救等任務。預警直升機的作戰半徑和效率較低,為保證編隊偵察、指揮、預警能力,就必須提高數量,而這就會擠占殲-15的空間。但如果把兩棲攻擊艦編入航母編隊,把各型直升機分散到兩棲攻擊艦上,而把遼寧艦上寶貴的機庫和甲板空間解放出來,就可以搭載更多的殲-15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