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保障作用發揮
“保險公司辦實事,理賠款比我料想的快多了!”這是記者走訪阜新市彰武縣平安鎮紅山村時聽到的贊揚聲。僅阜新市一地,中航安盟保險公司就對承保 區的4個鄉鎮、6個合作社和大戶、30個村進行了逐戶、逐地查勘定損,并使用GPS記錄經緯度,以確保受災地塊的準確性和唯一性。
紅山村農民張明忠參保100畝地,是村里參保面積較大的農戶,他家的絕收地塊已在8月27日查勘完畢并收到了來自中航安盟的6300元理賠款。在給記者展示了存折后,張明忠說:“中航安盟的賠款幫了我大忙,雖然今年受些損失,但大部分成本投入還能收回來。”
8月27日,中航安盟保險公司將9萬余元農業保險理賠款送到彰武縣平安鎮紅山村44戶受災農民手中,這是遼寧省遭受嚴重旱災以來當地保險業發放 的首筆農業保險理賠款。9月3日,受災最重的朝陽市龍城區邊杖子鎮新房村的絕收地塊也完成理賠核算,中航安盟支付了相應的理賠款。
對于遼陽縣唐馬寨鎮老背河村農民來說,今年可謂“悲喜兩重天”。全村遭遇嚴重旱災,正當村民發愁之際,8月底,農業保險機構將8.58萬元理賠款送到了村民手中。
據介紹,今年旱情發生后,遼寧省各級農業、財政部門和保監機構及時采取措施,協助農業保險機構開展查勘定損,協調保費資金撥付,確保補貼資金及時到位。各級農業保險機構迅速啟動應急機制,開設了旱災理賠“綠色通道”。
及時理賠防災減災
遼寧旱情發生后,沈陽、撫順、錦州、朝陽、葫蘆島等市級保險行業協會積極與當地市政府及農業部門、氣象部門、抗旱指揮部等相關領導溝通,協調各公司與政府對接,就如何開展查勘和定損工作達成一致,積極配合地方政府開展好抗旱自救和防災減災工作。
人保財險、中華保險、安邦財險、安華農險、中航安盟等相關財險公司迅速啟動大災應急預警機制,緊急召開本系統全省視頻會議,加強旱災理賠調度。
其中,中華財險遼寧分公司協調總公司與農業部信息中心配合,安排聯合實驗室運用3S衛星遙感技術對旱情進行測定,并根據遙感監測數據進行實地勘 查,對損失程度、受災區域和損失比例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安華農險遼寧分公司使用無人機進行航拍,累計航拍面積近10萬畝,對作物生長情況進行監控和數 據收集,對災情發展進行有效監測。
人保財險遼寧省分公司組成檢查指導小組,分區包片落實責任制,聘請農業專家,與地塊農民代表組成聯合查勘定損小組開展損失評估和測產抽查,并引 入稽查機制,嚴把合規關,對違規行為嚴肅追責。中航安盟遼寧分公司為查勘隊伍配備GPS定位儀、照相機、攝像機、錄音筆等,邀請農業專家成立專家組,組建 市、縣、鄉(鎮)三級查勘理賠工作組,及時深入受災鄉鎮、村組及地塊開展查勘工作。安華農險遼寧分公司則采取整體摸查、選點抽查、逐地塊排查相結合的方式 開展查勘定損工作。
健全五級農保網絡
從2008年開展農業保險工作以來,遼寧省堅持政府扶持引導、農業保險機構市場運作、農民自主自愿參加農業保險的模式,實行農業保險保費財政補 貼政策。2013年,省級財政保費補貼比例由25%提高到30%,并將遼西北3市設施農業財政補貼比例提高15個百分點,減輕了農民負擔。2008年至 2013年間,省級財政共安排農業保險補貼資金7.68億元,累計提供風險保障達333.7億元,農業保險的風險保障作用越來越明顯。
在政策扶持引導下,遼寧省種植業保險面積從2008年的115.5萬畝增加到今年的3170.5萬畝,占全省農作物播種面積比例由2%提升到 62.6%。與此同時,水稻、玉米、大豆、花生、小麥等主要糧油作物均納入了補貼目錄。在設施農業保險試點基礎上,開展了日光溫室作物物化成本保險試點, 增加了食用菌特色農產品保險。
如今,一個省、市、縣、鄉、村五級農業保險經辦服務網絡在遼寧全省農村基本建成,各農業保險機構共委托全省7000多個基層相關部門協助辦理農業保險,基本實現了服務網絡“連成片”和保險服務“面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