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使用無人機數量最多、操縱時間最長的當屬美軍,當然其無人機的事故也是最多的,也是最具典型性的。2014年6月20日《華盛頓郵報》一篇詳細研 究美國軍方報告的文章稱,自2001年9月至2013年底,美軍無人機共發生418起重大墜毀事故,這還不包括中情局暗中操作的無人機。從絕對數上看,這 一數字和同一時期美軍有人駕駛飛機的事故相當,而從事故率上看,則遠遠超過有人駕駛飛機。
美國空軍提供的資料稱,在“捕食者”無人機服役初期,墜毀率一直居高不下,每飛行10萬小時,就發生13.7起A類事故。2009年以來,隨著空軍使用 經驗越來越豐富,“捕食者”的A級事故率下降到每飛行10萬小時發生4.79起。而更為先進的“收割者”無人機在過去5年間的A級事故率為每10萬小時 3.17起。即便如此,它們的事故率遠高于有人駕駛戰斗機。F-16和F-15的10萬小時的A級事故率分別為1.96和1.47起。美國空軍共采購 269架“捕食者”,其中40%已在A類事故中墜毀,8%在B類事故中毀壞。2013年6月,美國陸軍安全官員稱,在過去9個月,陸軍無人機墜毀率是陸軍 有人駕駛飛機的10倍。實際數字還要大得多。約55%的“獵人”無人機在訓練和作戰行動中,因各種原因失事,至少38%的“影子”無人機也曾發生重大事 故。
有專家認為,無人機的高事故率,主要基于以下3個原因。首先,操縱員操縱無人機更容易出現失誤。盡管無人機都安裝有攝像頭和高科技傳感器,但這些儀器永 遠無法完全取代坐在駕駛艙內的飛行員的感官。有專家指出,飛行員的前庭器官猶如一個小型的慣性制導系統,人類依靠它來感知自身的運動。無人機的操作員由于 位于地面,無法親自感受到無人機的運動,操縱起來自然沒有在飛機座艙里那樣精確。因此,無人機操作員必須經過嚴格培訓,取得資格后,才能實際操作。工作期 間,還要經常參加各種操作培訓。即使這樣,仍避免不了失誤,特別是在操作無人機降落時。
其次,一些無人機特別是小型無人機本身存在機械缺陷,很多機型沒有經過反復測試,就匆匆派上戰場。例如,2009年3月20日,一架“收割者”在加利福尼 亞州訓練時墜毀,事故原因是燃油系統的一個溫控閥出現問題,調查發現,這個閥門被安錯了,而且該閥門是專為工業應用設計的,并不適用于飛機。
第三,通信故障問題容易導致飛機失聯。無人機主要依靠無線傳輸進行導航和控制,但這些通信鏈接非常脆弱,容易因各種形式的干擾而中斷。通常情況下,停電 幾秒鐘,一般不會造成任何損害。一旦出現上述情況,無人機會根據編程沿一個圓形飛行,直到通信鏈接恢復。在最壞的情況下,它們會自動返回發射基地。但記錄 顯示,情況并不都是如此。在超過1/4的最嚴重無人機墜毀事故中,都發生了通信鏈接崩潰或丟失的問題。此外,由于很多無人機需要經過衛星進行控制,由地面 控制站到衛星再到無人機,然后無人機的信息反饋到衛星再反饋到地面站,這個時間遠比在機艙里駕駛無人機長很多,這個時滯,會導致飛行員在很多情況下無法做 出及時、正確的決策,最終釀成大錯。▲(張亦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