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遼寧省環境工程評估審核中心承接了20余項風電場環境保護驗收工作,為推進風電驗收工作更好更快地完成,環境工程評估審核中心將無人機遙感技術應用到了風電驗收中,由無人機航拍輔助驗收人員現場勘察,不僅為驗收工作提供了詳細的參考和依據,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風電場驗收耗時費力
風能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風力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提出,到2015年時我國風電并網裝機將達到1億千瓦,當年發 電量達到1900億千瓦時,規劃風電新增裝機7000萬千瓦。在《規劃》的推動下,遼寧的沈陽、阜新、錦州、朝陽等地都開展風電場建設。大批風電項目的投 入建設風電場的環保驗收工作量也大幅提升。
遼寧新建風電場大都位于西部和北部,屬于山地、丘陵地區,占地面積大。驗收要現場調查風電項目對周圍的生態影響,內容包括調查風機點位,與環評報告對照,判斷是否超出規劃范圍;調查風機和道路的占地情況;調查風機周圍的生態恢復;環評報告中要求風機周圍有500米~600米的防護距離,驗收時要調查周圍敏感點的分布并測量敏感點與鄰近風機的距離。這些調查需要花費大量時間。
以錦州義縣電場為例,這一風電場處于丘陵地區,占地面積達42平方公里,共有33個機位,分別位于不同的山丘之上。山溝中散落著村莊、企業、養殖場等 不同類型的敏感點,驗收中,驗收人員在勘察現場時往返于風機和敏感點之間,由于山地阻隔,到達一處敏感點要繞行很遠,有時甚至無法找到路線,大量的時間被 浪費到了路上。如果忽視這些敏感點,項目驗收以后,留下的環境問題將會引發一系列的信訪難題。
遙感應用提供 技術支持和數據支撐
用上無人機后,在驗收調查中,無人機操作員只需要選定一塊符合無人機起飛降落條件的空地,設定好飛行航拍的路徑和拍攝點,由無人機操作人員在指揮車里監控飛機的狀態,就能夠獲得航拍圖片。
從無人機拍攝的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面的生態情況以及風機、房屋、樹木等情況。航拍的圖像經過后期處理,制作成分辨率為0.1米的實景圖像數據, 每個風機和敏感點的具體信息都能詳細地標注出來。從直觀的彩色圖片到具體的距離數據,可以明顯反映出風電場建設現場周邊的環境敏感目標分布和環境保護措施 落實情況。遙感技術的應用為風電場的環保驗收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參考依據。
驗收工作人員在進行驗收時,用遙感圖與環評規劃圖進行對比,可以查出風機點位是否在規定范圍內,圖中紅線標明的600米的防護距離,可以直接查出防護 距離內的敏感點,代替了原來使用GPS和測距儀現場測量,這樣不僅節省了驗收人員的調查時間,也利于有針對性地選取監測點開展后續調查。
“在以往的調查中,現場調查要花費一周以上的時間,而且可能會有遺漏的敏感點,需要反復查看,每次看現場需要與企業協調時間安排,這也無形間增加了驗 收的時間。現在無人機遙感可以使這些工作在一到兩天內完成,很大程度上節省了調查時間。” 遼寧省環境工程評估審核中心相關負責人說。無人機遙感技術的應用使環境驗收負責人全面掌握了噪聲光影防護距離內的居民分布和風電場生態恢復的情況,驗收調 查工作水平取得突破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