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 Pruden說,可穿戴無人機將會在2030年左右得到推廣和應用。然而,我認為,如果只是單純將智能手機能夠完成的功能拓展到可穿戴無人機應用上,“為 了可穿戴而設計”,其實并不一定得到很好的效果,除了能夠吸引眼球外,或許還會被貼上“很二”或者“異類”的標簽。試想一下,大街上走來一個身邊圍繞各種 飛行器的朋友,腦袋上還有類似機器貓的“竹蜻蜓”,只是為了提醒天氣、導航、跟蹤健身情況和過濾空氣,恐怕很多人都會認為是“搞笑”、“逗比”。
當然,有關可穿戴無人機的大膽設想和探索還是非常需要去鼓勵的,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應用場景中,或許小小無人機可以發揮智能手機等一切設備無法 達到的效果和幫助,比如對徒手攀巖者進行的路徑規劃或許能極大降低死亡率,又比如對山林里迷路的人進行導航等等。可以說,可穿戴無人機應用前景有很大的想 象空間,但是需要非常靠譜接地氣真正有幫助的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