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印軍列裝的各型無人機共有200余架,其中陸軍擁有100余架。得益于以色列的幫助,印軍在短短10余年間迅速建立起戰術層次的無人機偵察能力,對陸地邊界和海岸線的實時監控能力大為增強。
印度DRDO組織研制的“魯斯托姆”中型無人機
據 印度媒體近日報道,印度海軍計劃購買50架艦載無人機,用于執行情報搜集、海上監視和偵察任務。有印度軍方知情人士表示,這些海軍艦載無人系統將由長度至 少為50米的艦船控制(無論是否有直升機起降甲板),并且具備夜間偵察的能力。事實上,遍布印度三軍的無人機已經成為一種“力量倍增器”,有效提升印軍的 作戰能力。
自研難成,尋求外援
說起印度的軍用無人機事業,可追溯到1982年印度國防部 啟動的“自主無人監視平臺”概念研究,1988年研究正式立項,變成由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負責的“曙光”無人偵察機研制項目。但DRDO技術 儲備不足,導致“曙光”無人機的研發歷時多年,卻成效不彰,印度陸軍最終勉強采購了10余套“曙光”,用于訓練和教學。
1999年,印度與 巴基斯坦在海拔5000多米的卡吉爾冰川發生交戰,印軍因偵察能力不足,難以掌握敵情,結果損失慘重。戰后,印度國防部決定將發展無人機列為重點項目。在 DRDO難以指望的情況下,印度國防部決定直接從“無人機強國”以色列購買成品,再通過“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培養科研能力。于是,印度連續從以色列購買了 “搜索者”“蒼鷺”等一系列無人機,快速裝備部隊,并積極推進與以色列的技術合作。在2005年的班加羅爾航展上,印度DRDO組織與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 (今改組為航空航天工業公司)簽署協議,合作發展三種不同噸位的無人飛行器。
目前,印軍列裝的各型無人機共有200余架,其中陸軍擁有 100余架(包括80架“搜索者-1”輕型無人偵察機)。印度海軍擁有10架“蒼鷺”中型無人偵察機和少量國產“拉克什亞”無人靶機,組成2個無人機中 隊。印度空軍擁有15架“蒼鷺”和65架“搜索者-2”無人偵察機,以混合編組的方式組建了5個無人機中隊、1個無人靶機中隊、1個無人機技術培訓學校和 1個專用機場(位于西孟加拉邦杜阿茲)。
厚積薄發,志向遠大
得益于以色列的幫助,印軍在 短短10余年間迅速建立起戰術層次的無人機偵察能力,對陸地邊界和海岸線的實時監控能力大為增強。不過,由于大多數印軍無人機的任務半徑不超過200千 米,實用升限不超過6000米,僅能偵察淺近縱深的區域,不具備戰略偵察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實際應用中存在諸多限制。印軍最先進的“蒼鷺”無人機雖然任 務半徑可達3000千米,但飛行速度較慢(巡航速度僅150千米/小時),且沒有隱形設計,難以承擔深入危險區域的偵察任務。
不僅如此,印軍無人機部隊現有規模仍無法滿足各個戰略方向的軍事需求。按照印軍的發展規劃,除了要維持對陸路邊界的日常監視,還要將印度洋納入監視范圍。面對如此漫長的“戰線”上,區區200余架無人機無異于杯水車薪。
有鑒于此,印度正與以色列加強合作,合作研制新型無人機,目前外界已知的型號有三種,分別是“魯斯托姆”中型無人機、“帕萬”輕型無人 機和“戈根”輕型無人機。其中,“魯斯托姆”無人機的氣動布局和內部結構與“蒼鷺”相似,但更多地應用了印度本土的元器件。“魯斯托姆”的全尺寸模型曾在 2009年班加羅爾航展上亮相,2010年10月試飛成功。據DRDO官員透露,“魯斯托姆”的基本型仍是無人偵察機,但在此基礎上開發的“魯斯托姆 -H”將成為印度首款具備打擊能力的無人機,可以像美國“掠奪者”無人機那樣執行“斬首攻擊”任務。
印度國防部已規劃出“2020年前軍用 無人機發展藍圖”,打算在2020年前采購約1500架無人機,包括530架可在4300米以下高度飛行的無人機、150架可在6700米以下高度飛行的 無人機,以及無人直升機等。如果規劃得以落實,印度軍隊未來將擁有一個規模龐大、任務領域多元、涵蓋高中低多個層次的無人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