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無人機市場規模將一路上漲
從0到1:無人機發展模式迎來變革
【環球無人機報道】得益于無人機進入民用市場,航拍變成了操作簡單卻炙手可熱的副產品,更有一些別出心裁的用戶在無人機上掛載各種物件,試圖探索航拍之外的應用。
這些做法顯示出人們對于無人機的期待——能做更多的事情、能給生活帶來更多改變。然而,一方面是用戶對更廣闊應用的需求,一方面無人機高昂的價格依然令許多人望而卻步。產業亟待一種解決方案,能在保證無人機性能的同時大幅削減成本。
這個問題,智能手機或許能給出答案。
無人機的未來或許是“手機”
如果說智能手機催生了無人機,這一點恐怕沒有人會質疑。由于智能手機的大規模推廣,其中的GPS、磁羅盤和IMU批量生產而使得成本大幅降低,這也讓同樣使用GPS、磁羅盤和IMU的無人機在民用市場的普及成為可能。
在無人機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智能手機裹挾著更加龐大的產業群正在打造各種“生態系統”,智能手機可擴展的應用場景已經足以覆蓋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手機芯片企業也在為更好芯片方案做著不懈努力,其中涉及到的運算性能、定位精度、響應時間、低功耗、小尺寸、通信傳輸等,也正是無人機發展須要解決的問題。
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展示的一款將手機固定在無人機上作為傳感裝置,也許從反向印證了這種方案的可行性。
無論是手機芯片技術的進步,還是無人機應用自身進化的需要,依托大規模量產的手機芯片組而生成的無人機已成為無人機未來發展的趨勢。
“Turnkey”參與者的入場券
盡管手機芯片方案保證了無人機實現更多應用的可行性。但對于意圖進入無人機產業,或者已經踏入無人機市場的企業來說,要想拿下這些應用市場的份額,底層無人機技術仍然是他們不得不邁過的一道門檻。
當人們對無人機的認識還停留在飛控、云臺、相機、圖傳的核心技術時,來自國內以無人機核心 技術立業的零度智控方面的消息表示已經將“避障和CV(計算機視覺)”也加了進來,無人機基礎核心技術的門檻面臨再次筑高,“4+2”的技術壁壘對許多新 晉的參與者來說或許不是一個好消息。
“4+2”形成的六項基礎核心技術的積累需要一些必要的投入和時間沉淀,每項技術均需要較 長時間的研發積累和大量驗證后才能達到實用水平,單純靠研發人員數量和資本堆砌短時間內很難奏效。時間成本會讓許多原本有望在無人機領域有所作為的企業錯 失良機,更可怕的是還要面臨許多不確定的技術風險。然而無人機做為“低空產業”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正處于爆發前夜,留給廠商們的時間窗口已經非常有限。
在巨大的市場誘惑和不斷筑高的無人機技術門檻的現實下,無人機領域的Turnkey模式的市場需求也愈加明顯。
“紅海”、“藍海”終歸都是海
智能手機領域的Turnkey模式是其產業鏈不斷進化而衍生的產物,由于分工的不斷細化,更多企業選擇專注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耕作,因此在芯片企業與終端手機廠商之間,手機方案供應商應運而生,并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智能手機的繁榮。
零度智控近日推出的“+無人機”計劃,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無人機產業里的Turnkey模式,“‘+無人機’計劃準確的講就是將我們在無人機領域8年來積累的技術成果通過一種合適的方式,開放給真正有無人機需求的合作伙伴。”零度智控創始人楊建軍如此表述。。
據了解,“+無人機”計劃意在讓更多具備產品實力的企業加入到無人機行 業,憑借其8年的無人機研發積累和領先的核心技術方案優勢,為這些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無人機底層技術方案。讓企業輕松越過無人機基礎核心技術門檻,以便集中 精力在產品規劃、工業設計和應用場景開發方面。
基于這種產業鏈的分工,無人機底層技術將不再是個不可逾越的“門檻”,沒有了這道“門檻”,更多的廠商將會立足于自身優勢,催生出更多、更廣泛的應用場景,生產出各種專屬類型的無人機產品,無人機普及或許才會真正打開局面。
航拍雖然是目前消費級無人機普及最為成功的應用場景,但如果無人機僅限于航拍,那么其市場 容量確實無法容納太多企業,無人機也很難成為大眾消費品。但就如手機從接打電話、發短信發展到如今生活離不開手機一樣,無人機如果依托手機芯片級解決方 案,無疑會在成本、性能、體積等諸多方面秒殺現有無人機產品,基于手機芯片的無人機在和手機等移動終端的交互方面有著先天優勢,“無人機”和“手機”互聯 的實現只是一個開始…
在未來,“會飛的智能機器人”已經不僅是一種暢想,他更會在眾多無人機廠商手中成為現實。
無人機市場未來不管是“紅海”還是“藍海”但一定會是海量用戶的市場,“紅海”、“藍海”都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