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突突……”一陣巨大的旋翼轉動聲中,無人機從百畝麥田的上方穿過,尋著設定的航線,噴灑出霧狀水汽,氣壓“吹散”了麥稈,水汽灑入根部。近日在松江區新浜鎮文華村千畝豐產示范田里,無人機首試農耕作業,試飛成功。
可運載約35公斤農藥
將 無人機開發于農業領域,通過電控、飛控等方式,完成農作物農藥噴灑任務,這一技術目前由中航工業上海欣盛航空技術有限公司和上海鷹峰實業有限公司共同合作 研發。試飛成功當日,合作雙方也就無人機在農業領域的進一步研發、生產和推廣等,正式簽訂了協同創新合作協議。據介紹,目前,這樣一架名為“農用型智能植 保機”的無人機可運載約35公斤農藥。無人機對于農田自然環境要求較高,需在50畝以上、長度約百米的大面積農田中進行,沒有高架物干擾,可抗擊4級風 力。在國內,目前僅在東北、蘇北、中原等耕地面積較大農田中有極少量應用。在江南地區則適合規范化家庭農場作業,它可用于水稻田、果林等作物病蟲害防治、 雜交稻輔助授粉、甘蔗田噴施增長劑,或場區巡視等。
按“幾”字形自動噴灑
試 飛時,根據農作物噴灑需求,飛行高度設定在3至5米間,操作時,只需將農田面積的四邊定點設置完成,飛機便可按照“幾”字形進行自動噴灑。無人機具備定點 續航功能,倘若藥水用盡,折返續滿后,還將依原有的斷點軌跡繼續工作。無人機研發的技術支持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60研究所表示,無人機飛行技術多用于 軍工領域,目前,國內應用于農業領域的探索方興未艾。
據 了解,眼下農耕作業中,翻耕、播種、收割等環節,均可實現機械化作業,但農藥噴灑的環節仍然以人工為主,是家庭農場規模化作業的瓶頸,亟待尋求技術支持。 觀摩了試飛過程,現場有農技人員算了一筆賬:傳統方式下,每人每小時只能噴灑2畝田,無人機只需兩人操控,以一天可完成800畝面積,而相比人工,無人機 噴灑均勻,路線穩,可直接灑入農作物根部,不僅節省藥水用量,對于稻飛虱等病蟲害防治,也更有效果。
還需降低使用成本
不過,由于無人機造價不菲,市場價約可達50萬元。作為新興產品,并不享受農業補貼,成本太高;也有人稱,目前,無人機應用于農業已有較大的市場空間,倘若以租賃的方式推廣,單日租賃費用不高,將有較大的市場需求。
操作無人機的農場主,尚需經過為期1個月的專業技術培訓,掌握飛機技術的基本原理、機器性能以及突發事件處理,并通過考試,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