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聯合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于5月30日在山東煙臺沿海地區共同實施了代號為“藍色海鷗”的無人機海洋監視監測示范應用。這是我國首次利用彩虹Ⅳ型大型中空長航時無人機,開展海洋環境監測。
彩虹Ⅳ型大型中空長航時無人機由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自主研制,是目前國內先進和成熟的中空長航時無人機。飛機翼展18米,最高飛行高度7000米,續航時間36小時,最大載荷350公斤,控制半徑2000公里。
該無人機可同時搭載衛星通訊設備和光電平臺、高光譜相機、激光雷達、高清CCD面陣相機、高清三合一(照相、攝像、紅外)載荷等多種航空遙感傳感器和設備,其航時、航程、載荷能力等主技術指標均能夠滿足海洋環境監視監測任務的要求。
本次示范應用飛行,航線約400公里,完成了煙臺部分海岸三維激光雷達成像,對海洋保護區、入海河流、排污口、養殖區等海域進行了水色和高光譜監測,完成了重點海島、砂質岸線、大規模圍填海和近海開發利用活動的高清影像監測。
我國海岸線綿長、島嶼眾多、沿海工礦企業繁雜、海域自然環境差異很大,給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管理以及預報減災等工作帶來困難。目前,我國多采用船舶調查與遙感影像相結合的手段,調查工作量大、效率低、時效性差。
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宋文鵬說,無人機可以在一個航次內完成多項任務,可大幅提高監視監測效率,節約成本。同時,示范應用的現場監視監測數據通過衛星通訊實時接入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指揮大廳,實現了對目標海域的實時發現、實時判別、實時監測。
無人機具有受空管限制少、自然環境條件適應性好、靈活機動性能強等優勢,在應對溢油、赤潮、綠潮等海洋突發事件時可以快速行動,大大提升應急響應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