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一年多時間、探測管線點50多萬個,我市完成了對市內三區地下管線埋設現狀的大普查。昨日,我市市區地下管線普查與信息化建設項 目通過專家評審驗收,標志著該項目自2013年12月開工以來,已完成建設任務,達到最終驗收條件。項目在基本摸清市區地下管線埋設現狀的同時,同步建立 了地下管線數據庫和地下管線信息管理系統、地下管線信息瀏覽查詢系統、地下管線三維展示系統。該系統投入使用后,市區地下管網就會像“人體經絡圖”一樣, 清晰地呈現出來。
記者 劉蘭星
現狀 管道位置與圖紙差10米
污水管道、雨水管道、電纜、光纖、自來水管道、燃氣管道……管網密布城市下方,它們既是深埋地下的城市“蜘蛛網”,也是和人們生產生 活甚至生命安全息息相關的城市“生命網”,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城市能量輸送、物質傳輸和信息傳遞等功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 礎。
2012年5月,我市率先啟動了市區地下管線普查與信息化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并于2013年12月正式開工建設。不過,和全國各地 的管網存在問題一樣,我市管網建設權屬單位為多頭管理,且前期資料存檔十分匱乏,管網改造升級中常常出現“憑印象”現場指認的情況。負責此次普查信息數據 采集的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工程師介紹,“在普查過程中,我們發現部分管網存檔圖紙為原始設計圖,而工人在實際施工時因地質等原因臨時改動了部分線路走 向,這中間的距離差竟然有的相差達到10米,一旦發生緊急事故,很可能會耽誤排險處置的第一時間。”工程師說,在普查中就發現,施工方更改后的管網,有時 候連他們自己也弄不清了。因為施工而被挖斷破壞供水管道、通信電纜的這一類新聞屢見不鮮。
據估算,國內城市每年因施工造成的地下管線事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50億元,間接經濟損失約400億元。對地下管網進行普查,正是將這些平時看不見摸不著的密“網”全部實現電子信息透明化。
普查 老城區12米一個探測點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市完成了市區約192平方公里普查范圍內給水、排水、燃氣、熱力、電信、電力、工業、綜合管(廊)溝8大類19 種,共計9000余公里地下管線的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市區地下管線埋設現狀;同步建立了地下管線數據庫和地下管線信息管理系統、地下管線信息瀏覽查詢系 統、地下管線三維展示系統。
“每一條管線具體坐標在哪里、口徑大小、材質是什么、什么時候建設等所有信息,一一摸清,匯入信息系統。”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 人介紹說,通過普查數據建立起來的三維圖像,可以為城市綜合管廊走向布局設計和地上地下二三維一體化聯動提供更為科學直觀的數據服務,為精細化城市規劃管 理和建設提供輔助支持。此外,各家管線管理單位和使用單位可以通過共享平臺,看到關心的數據、內容,實現管線數據在同一個平臺上顯示、查詢和設計。哪條管 線出了問題,權屬部門是誰,在平臺上一目了然。
為了使普查數據詳盡準確,管線探測點的選取尤為重要。“按照國家標準,每兩個管線普查點的實際距離不低于75米,但是考慮到青島實際 的地質特點,我們將探測點的平均間隔設定在16米,而在市南、市北的老城區,這一間隔距離僅12米,力求確保數據的準確有效。”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的測 繪工程師表示,普查結束后,他們曾選取某一路段進行橫斷面切割數據檢驗,經檢驗,數據誤差僅在毫米級范圍內。
現場 Pad屏幕立顯管網實景
記者在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的地下管線三維展示系統大屏幕前看到,市區每條主次干道下的地下管線均可一目了然,隨意點開一條道路可以 看到路面“鋪滿”五顏六色的線條,這些線條指代各種不同的地下管線,其中綠色的是通信管網,藍色的是給水管網,紅色的是電力管網,黃色的是熱力管網,桃紅 色的是燃氣管網,棕色的是排水管網,不同顏色的管網其權屬管理單位各不相同,這些在地下管線三維圖上都能看到。三維展示系統中,管線的屬性、分布、材質、 相鄰管線的距離均可以精確表達,整個管線系統是地上地下三維一體化的。
最令人稱奇的是市勘察測繪研究院于上周剛剛自主研發成功的手持式實景地下管線系統,這是基于Pad和手機等可手持式設備研發的一款 APP應用,打開軟件和Pad上的攝像頭功能,隨意走到一處已經普查過的道路附近,即可立即在屏幕上看到該路面下究竟有多少條地下管線,分別是什么管線, 這就猶如給工程師帶上了一副“透視鏡”,不用看圖紙,到達現場即可對地下管線的分布掌握得一清二楚。“這對我們進行地下管網的現場檢查、事故調查等將發揮 重要作用,非常便捷。”市勘察測繪研究院信息工程分院地圖市場部工程師劉明祥說。
揭秘 測繪動用了“無人機”
記者在現場還了解到,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市區地下管線的普查工作,勘察測繪研究人員還動用了“無人飛機”。“這是我們自行組裝的小型 旋翼無人機,可實現手動、自動拍攝和視頻實時回傳,主要用于小區域航測生產、應急事件測繪與監控、地質災害與環境監測等多個領域。”市勘察測繪研究院相關 負責人介紹說,在此次地下管線普查中無人機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從空中俯拍的全局式圖片讓勘察人員更清楚地掌握地下管線及其周邊資源的分布狀況。
除了無人機外,對于部分管線儀探測信號較弱的金屬管以及一些廢金屬材質管線,在使用管線探測儀探測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勘察人員還采 用地質雷達等多途徑、多種技術手段進行綜合判斷和驗證。對于部分埋設較深,或淤泥堆積的排水管線,常規技術手段無法正常判斷管線方向時,采用管道視頻檢測 系統或管道潛望鏡進行井下作業。
意義建智慧城市做信息支撐
項目建成后,通過系統具備的分析與統計、更新與備份、查詢與檢索、地下管線三維展示、地上構筑物及管線附屬設施與地下管線的三維一體 化可視表達等功能,實現對地下管線信息的數字化、動態化、可視化管理。同時,項目成果的應用還可以為提高各管線權屬單位安全生產管控能力和運維管理水平, 為探索建立我市智慧管網和智慧城市,為政府部門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等方面做出科學決策提供基礎信息支撐,以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