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能力武裝農戶,不讓滯銷農產品爛在倉庫
在一畝田的應用中,你可以看到實時更新的數據,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型商超,批發市場的采購價格,小到百萬,大到千億,以北京最大的批發市場新發地 為例,在一畝田的App里,你不僅僅可以看到新發地的全年采購金額,還可以看到采購的商品種類,還有新發地的原有供貨商,農民們把他們的水果信息發布到網 上,采購商則把自己的需求展示出來,雙方在平臺上進行溝通和交易。
目前,一畝田既和新希望這樣的供應商合作,幫助其解決產品銷售的問題,也和鄉村基這樣的終端供應商合作,在這里一畝田更像是一個連接供貨商和采購方的橋梁,讓雙方的信息盡可能公開透明。
在農業這塊巨大的市場面前,解決好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意味著什么呢
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2014年上半年商務部發布的數據,我國農產品的總交易額在4萬億元左右,然而通過電子商務流通的農產品僅為1%。
在這1%的電子商務農產品中,幾家公司占據了市場大部分的份額,根據《2014-2015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在電商數量上,據統計,2014年我國涉農類電商企業達到3.1萬家,其中涉農交易類電商有4000家,阿里、京東作為最大的兩家電商占據了超過80%的市場份額。這僅僅是B2C的數據,相比于背后規模更大的大宗農產品交易,它其實只是冰山一角。
盡管沒有權威的數據統計,但關于農產品滯銷的新聞從未斷絕過:安徽水果大縣碭山20萬畝西瓜愁銷路,河南的大蔥免費送,遼寧的胡蘿卜爛在地里無人問,武漢的冬瓜一斤只要8分……
一畝田的集團副總裁高海燕先生介紹,在農業這個市場領域,采購者的采購行為是有路徑依賴的,非常單一,跟中國的產地規模,路徑規模不匹配。另一方面,生產者沒有議價能力,農業生產者處于極端弱勢的地位,市場完全不能預期,農民只能靠天收,靠運氣收。
信息不對稱,信息組織化的程度低,供應鏈環節的問題,供需關系不匹配等都是農產品滯銷的重要原因。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里,互聯網已經從解決信息不對稱,開始向提供標準化服務轉變,各類O2O的新產品、新概念、新模式層出不窮;與此對應的是,解決每個人吃飯問題的農業領域,信息不對稱依然是造成資源極大浪費的重要原因。
從B2B做起,跑得快,忍得住
一畝田的集團副總裁高海燕在2014年8、9月份加入一畝田的時候,公司的規模也只有200,300人,截至6月底,已經擴張到了3000人,其中的2500人分布在基層的田間地頭。
今年1月,公司剛剛搬進知春路的錦秋國際大廈,由于人數增長過快,6月份又要搬進旁邊的新大樓——致真大廈了,和其他辦公大廈有點不太一樣的 是,在一畝田的辦公室門口貼的是「開遠」、「溫縣」這些我們可能不太熟悉的縣級城市的地名。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一畝田的簽約合作縣。
「我們是一個能跑的團隊,比如一個蔬菜品類,我們6月1號開拓新的區域合作模式、新的合作模式,考察了所有的目標合作者,6月3號立馬確定了,一個縣已經開始合作了,三個星期開始復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