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的速度,對于一畝田來說,還有很多事情忍著不去做,最開始,團隊也考慮過B2C的農業電商,將農民在地里收獲的農產品直接賣到用戶家中。 后來發現,農民雖然有運力的工具——拖拉機等,但是很多小眾的農產品并不能覆蓋物流成本,農民自己做電商的意愿和能力也不強。后來才把目標鎖定在B2B的 大宗農產品交易上。
「做事情的先后順序很重要,農產品的分級,溯源,物流標準化,這些,我們都沒有開始做」
在高海燕看來,一畝田未來要做的是推動農業信息化的標準,而標準的設立建立在平臺的規模效應上,「在形成了規模效應之后,物流標準,全城信息化,GPS化,物流智能化,全產地的可視化等都不會是問題。」
互聯網金融的下一個藍海,就在農村市場
看到這里,如果你還只認為一畝田做的事情只是幫助農民用上互聯網,那就錯了;依托于成千上萬的農戶和大宗農產品交易數據,表面看上去毫不高大上的這家泥巴電商卻很有可能成為未來一股不容忽視的互聯網金融力量。
在實現產地和采購方信息的對接之后,一畝田開始嘗試完善信息服務基礎上的其他配套服務,包括第三方平臺的收益:在服務市場上收取傭金,以及用戶經營,延長用戶的需求,提供金融服務,冷鏈服務,這些增值服務,是一畝田未來最讓人浮想聯翩的部分。
在傳統的農村金融里,即使有上萬家覆蓋線下的農業信用社,農業合作銀行,農業發展銀行。但是這些銀行并不能夠很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高海燕解釋道:「農村信用社的網點雖然比較完整,但是服務覆蓋率很有限。因為農產品周轉具有頻次密,單次少,付款快等特點,一方面,農業信用社承擔的風險比較大,另一方面提供小額貸款的成本也比較高。」
在缺乏金融服務的情況下,農業合作社即使拿到了上千萬的訂單,也沒有資金進行土地流轉,購買生產資料;而采購商看到好的農產品,想多買幾十萬,還得四處借錢。
一畝田希望用平臺上積累的數據去解決這個問題,一畝田的高海燕介紹:由于有了真實貿易,真實交易的數據,包括物流信息的掌握,真實的結算數據,一畝田同樣擁有了對信用的判斷力和控制力。
目前,公司已經成立了六人的金融事業部,開始在批發市場提供3天到一周的短期融資服務,利率為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一。而金融服務,已經作為一個戰略性的規劃,擺在一畝田面前。
在一次公開演講中,鄧錦宏提到:創業這四年,我和幾個小伙伴走遍了國內25個省市,去了500多個縣,遇到大量的金融需求。我有一個強烈的感受:互聯網金融的下一片藍海,肯定就是在農村市場。一個地方或一個領域,越傳統越落后,就越蘊含著巨大商機和能量。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也有相似的判斷。他們在文章提到:「無論在拉丁美洲還是亞洲,農戶和微型企業的年均投資回報率可以達到117%-847%。」國內農村6-7億的農民,還是數千萬的農業流通參與者,他們普遍存在巨大的、個性化的金融需求。這些巨大的、個性化的需求如果得到釋放,這將是一個至少10萬億級別的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