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國內民用無人機的發展,植保無人機開始“飛”入農田,但是無人機與農田之間,尚且還隔一道“門檻 ”。
因為受扶持政策不完善、行業標準不健全、監管體系缺失、基礎服務缺乏等因素影響,植保無人機的發展大受制約。
江西新余市種糧大戶何衛軍,去年花5萬多元買了一臺基礎型多旋翼農藥噴灑植保無人機。無人機作業的高效率、低成本讓他很高興,但是操作困難,難以找到專業操作手也讓他頗為頭疼。
隨著民用無人機產業的發展,農業植保市場成為業界關注熱點。中航天信(北京)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安琪告訴記者,據該公司測算,中國植保無人機產業存在著近千億元的潛在市場。
在巨大的市場潛力面前,想要淘金并不容易。江西億豐航空有限公司總經理鐘吉峰告訴記者,植保機5萬-20萬的價格對于農戶來說有些高。目前,國內僅有少數幾個省份將植保無人機納入了“農機補貼”范圍,一些潛在客戶正是因價格問題而望而卻步。
江西新余市農業局植保站副站長劉亮告訴記者,隨著土地流轉增多,為推進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局里搞了兩次無人機植保的演示、推廣,但是由于價格等原因,種糧大戶和農民合作社雖然對此感興趣,實際行動的并不多。
行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企業實力弱,服務能力不足。江西目前有十幾家從事植保無人機生產和服務的公司,但是規模都在幾十人左右,在業務拓展的過程中專業操作手和服務人員數量不足。
江西大角星圖科技有限公司的植保無人機業務每年約增加20%,而公司固定員工只有十幾人,其余的五十多人均為臨時聘用。“專業操作手數量少,人才缺乏,嚴重制約了公司植保無人機業務的發展,整個行業都是這樣。”公司總經理楊帆說。
“國內目前約有300-500家植保無人機企業,但整體規模有限,具備完善的研發、生產和服務能力的公司數量更少。”黃安琪說。
此外,江西通航研究院項目經理曹麗山認為,目前植保無人機產業發展還存在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包括無人機本身的技術、性能標準和無人機植保方面的標準,以及專門的規范性法律法規和監管人員隊伍建設尚不完善等問題。
采訪中,多位無人機植保業務的從業人員表示,行業內部也應主動在智能化技術、行業標準和規范、服務水平等方面加以提高,以便更好地對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