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傳源,1918年6月22日,生于湖南省衡山縣。1939年2月,考取了西北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原北洋工學院航空組),并于1943年畢業。大學畢業后文傳源被分配到航空委員會(后改為重慶國民政府的空軍)桂林第四飛機制造廠,筧橋航校等擔任技術工作或航空儀表教學等工作。1948年11月文傳源以請假探親的名義脫離航校,回家等待解放,并爭取參加革命工作。
1949年2月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49年7月中共衡陽工委任命劉國安兼湘南游擊二支隊二團隊司令員,文傳源為二團隊政委,解放大軍南下后,文傳源將發展的黨員介紹給中共零陵地委,并把游擊隊分別編入零陵、祁陽縣大隊,事后文傳源返中共衡陽市委工作。1949年12月經第四野戰軍政治部轉北京人民空軍訓練部工作。
開拓了中國無人駕駛飛機技術領域。1957年下半年文傳源提出研制無人駕駛飛機的總體技術方案。無人駕駛飛機研制計劃經武光(當時北京航空學院院長)報請周總理同意后,于1958年6月29日組織了當時飛機設備系各專業教研室數十名教師和技術人員以及外單位的有關人員開始研制。除飛機,發動機外,其他系統包括:發動機轉速、溫度控制系統;AП—5自動駕駛儀的改裝與安裝;飛機程序控制(各種飛行模態的轉換、組合與控制)系統;飛機自動起飛系統;飛機自動著陸系統、飛機機載無線電遙控信號接收系統;機載無線電遙測信號傳感、發射系統;天線系統;無線電小高度表;地面無線電遙控信號發射系統;地面無線電遙測信號接收系統;飛行員地面操縱無人駕駛飛機的控制臺等;以及地面電源;地面仿真試驗設備都是重新研制的。從6月29日開始研制,于當年十•一國慶前基本上完成自動起飛,空中遙控飛行,無線電引導著陸等項目的初步試飛。在校內外協作下,于1959年2月中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在空軍、航空部門、北京市領導檢查機上確實無人并加鎖后,自動飛上藍天、空中遙控各種姿態和一定范圍航線飛行,最后安全的自動著陸,實現了中國第一次無人駕駛飛機的成功飛行,開拓了中國無人駕駛飛機技術的新篇章。
發展了系統仿真理論并開辟了仿真技術的應用。文傳源在組織、領導和參加中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的研制時,即采用林克機進行無線電遙控系統的發射、接收和控制林克機的地面飛行仿真試驗,對無人機空中試飛起到了安全保障作用。1962年任新成立的導彈自動控制系系主任兼第八研究室(控制研究室)主任期間,除完成所承擔的科研任務外,建成由一自由度轉臺、紅外目標仿真器與模擬計算機組成的紅外導引空空導彈平面攻擊仿真系統,在當時屬國內首創。
1975年文傳源擔任殲擊機飛行模擬機總體設計組組長。該飛行模擬機于1983年通過國家鑒定,填補了空白,并獲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全國計算機應用一等獎。
1979年中國自動化學會建立系統仿真專業委員會。1988年經國家科委批準成立中國系統仿真學會,文傳源在第一屆理事會上被推選為理事長。
1989年以文傳源為學科帶頭人的“飛行器控制,制導與仿真”博士點,除飛行控制系統設計;綜合化,分散化控制與分布式計算機系統及其可靠性;系統仿真;和專家系統與智能控制研究方向外,增加了“系統論與人體科學”的研究方向。并已取得一些初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