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時,馬祥森正在外地趕往北京永豐航天城的路上。當親手研制的無人機通過天安門城樓那一刻,他眼睛濕潤了。馬祥森說:“我接過錦旗時,內心很激動。我們在無人機上傾注了心血和汗水,為國爭了光。”
馬祥森于1978年2月出生,是河間市行別營鄉后小漢村人,2004年碩士畢業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學院工程力學專業,現在就職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所無人機系統工程研究所。馬祥森一直從事無人機系統的研發,目前任研究室主任,型號總師。37歲的他已牽頭研制出兩個型號無人機,曾獲2013年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馬祥森是研究所高素質研發團隊的青年骨干帶頭人。他說:“研究所里濃厚的學術氛圍深深影響著我們,科研領域取得的每一次進步都令我們欣慰。”盡管每周上班時間在六天以上,每天工作時間都超過12小時,但馬祥森樂在其中。他打趣說:“其實我們的工作是‘724’制,一周7天,一天24小時,時刻待命,不斷思索。有人給我們總結了‘四特’: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我們總結了一條,叫特別能加班。準確地說,我們這不叫加班,叫自愿上班。”
這么辛苦身體能吃得消嗎?馬祥森說:“我們經常出去做飛行試驗,這相當于鍛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身體自然沒問題。”馬祥森說,自己把工作當成一種興趣,每次感覺快絕望了,也就快成功了。
面對科技和市場的雙重競爭,他認為,競爭是好事,競爭是科研的原動力。過程是很煎熬的一件事,但好在天道酬勤,你比別人更努力,自然成功。馬祥森所在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所無人機系統工程研究所,是專業從事無人機系統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的高科技企業和研發實體,已成功開發出十余個型號的無人機系統系列產品,廣泛應用于偵察定位、氣象探測、遙感測繪、環境監測等。在新疆反恐戰斗中,曾多次執行空中地毯式搜索任務。盡管成績斐然,但馬祥森從未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仍抓住學術交流、專業進修等一切機會充電,不斷探索,不斷提高。
“科技改變生活,現在的電子產品比五年前智能100倍。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化,是我們關注的方向,以后我們將主攻無人系統,不只是無人機,還有無人車、無人船等。我們會做精做強軍品,開發高端民品。”馬祥森對未來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