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理研究所工程師唐光良說,該研究所里的無人機也是去年5月才正式投入使用的。從跋山涉水到衛星照片,再到無人機,地理信息的采集手段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無人機出現之前,我們主要通過衛星照片進行地理分析,這種方式現在也在使用,但是需要購買別人的衛星圖片,還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我們要留意地點和時刻,看有無衛星飛過、拍攝時有無云層遮擋等等。”但是,使用無人機則可以在野外任何地點進行拍攝,不僅精度比衛星照片高出許多,還可以精確控制傳感器與被攝物之間的距離,分辨率大大提高。基于無人機的低空遙感拍攝,對于地理信息采集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市面上的無人機有很多種,地理學家為何要“不務正業”去研發無人機呢?“那是因為,市面上售賣的品牌無人機難以滿足我們的科研需要,裝不下那么多的傳感器,也缺乏相應的軟件分析功能。”
唐光良介紹,用無人機進行低空地理數據采集,需要搭載包括普通相機在內的各種傳感器,其中相機也分好幾種,普通相機用于可見光的拍攝,出來的圖片與普通無人機航拍畫面一樣;而多光譜、高光譜相機,則用于拍攝地表豐富的多光譜信息。要搭載這些設備,市面普通無人機難以做到,所以他們要自己著手研發無人機。
這些無人機每隔一兩周就要外出作業一次,主要在做什么呢?原來,從農林水利的監測分析到市區突然出現的地陷大坑,都是它們的執勤范圍。比如,莊稼受到冰凍災害后,無人機通過傳感器收集到光譜信息。科學家將這些變化與正常指標比對,就能判斷農作物受影響的范圍及嚴重程度。通過無人機,還可以觀察荔枝、水稻等各種農作物的長勢,預估當年收成。在市區發生地陷時,無人機也能幫上大忙。在此前廣州科韻路的地陷事件發生后,廣州地理研究所就出動了無人機,地陷的范圍及深度立即一目了然。
這個星期六,廣州地理研究所部分“奇特”的無人機,將作為全國科普日廣州活動的展示項目之一,在華南植物園亮相,供市民參觀。
廣州地理研究所的數據采集工作室讓人“嘆為觀止”。小小一個工作室,放了20多個形狀各異的飛行器。據唐光良介紹,這20多款無人機主要分為三類:直升機、固定翼及多旋翼無人機。其中“顏值”最高的當屬直升機。最大的一架直升機,機長1.5米,翼展直徑超過2米,可以承載10多斤重的器械。固定翼機型也有兩架,其中大的一架機長1.8米,但是拿在手上好輕!原來它的機身材料是塑料泡沫,飛行速度快,續航能力強。還有一種是多旋翼無人機,有四旋翼機、六旋翼機和八旋翼機,當然,翅膀越多,力量就越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