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科技大學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朱啟超說“應該說,這次北京航展展示了我國軍用無人機發展的一些新成果。隨著各類新型軍用無人機相繼列裝部隊,我軍用無人機在自主導航、飛行控制、數據傳輸等諸多技術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我軍無人機的信息化水平和作戰性能有了顯著的提高。中國軍隊無人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是軍隊信息化建設成就的客觀體現,將為中國軍隊遏止戰爭、捍衛和平、鑄造打贏能力提供重要的手段支撐。”
“其實,我國軍用無人機起步非常早。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就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朱啟超介紹說。
1966年12月6日,長空一號(CK-1)高速無人靶機的首飛成功,為我軍核武器試驗取樣以及空空武器試驗任務做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自21世紀以來,我國的軍用無人機發展進入了黃金時期,不斷取得“井噴式”進步,涌現出了“翔龍”高空高速無人偵察機、“天鷹”無人直升機、“利劍”隱形無人機、“翼龍”多用途無人機等多種種類、型號的典型代表。
然而,朱啟超指出,雖然近年來我國軍用無人機發展迅速,但較之美國、以色列等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國大部分軍用無人機還只是停留在研制、生產階段,大多為了滿足特定用戶的定制需求,批量化生產和產業化發展能力相對薄弱。”他說,就目前而言,我國軍用無人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還不多。其中,動力裝置是制約軍用無人機發展的重要因素,無人機研發首先遭遇到發動機技術的瓶頸。受此影響,現有軍用無人機的載重負荷比較小,難以滿足現代戰場環境下高機動、高隱身能力的作戰要求。此外,我國軍用無人機在高精度導航、輕質結構和氣動力等領域也面臨不同程度的技術瓶頸。
朱啟超說:“這樣的差距主要是因為發動機的短板。和美國的無人機相似,并不意味著技術抄襲或是仿制。比如,飛機外形國內外都是根據風洞試驗的結果甄選出的最佳方案,外形有些相似不足為奇。在信息化時代,雙方對無人機也有著一定程度上相似的軍事需求,因此功能上相似更不值得大驚小怪。”
今年抗戰勝利日閱兵式上亮相了三款無人機,朱啟超認為這三款無人機實際上代表了國內軍用無人機的發展方向。
一是發展高空長航時的戰略級無人機。BZK-005是一種具有隱身能力的中高空遠程無人偵察機。未來我軍的戰略級無人機除了將具備更高的升限和更長的續航時間外,還將裝備包括相控陣雷達在內的多種雷達、可見光、紅外等傳感器,可提供早期預警并用于偵察緩慢移動的地面和海面目標,甚至還具備一定的反隱身能力。
二是發展察打一體無人攻擊機。攻擊-1無人機是中國空軍裝備的一型察打一體無人機,集偵察、情報傳輸和火力打擊于一身。未來我軍的察打一體無人機將具備更強大的偵察情報能力、火力打擊能力與隱身能力,將具備良好的有人/無人、無人/無人協同作戰,并將發展艦載型無人攻擊機。
三是發展小型戰術無人機。JWP-02型中程通用無人機,主要用于炮兵偵察。未來我軍將擁有更多種類的戰術無人機,為部隊提供實時的情報與通信保障,將廣泛應用到下至班排級的戰術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