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過,檢索資料不難發現,上述內容只是一些科技媒體以及自媒體的意淫。
這款所謂的Tesla無人機,只不過是一名來自英國的設計師Fraser Leid基于Tesla現有技術與無人機進行『大膽結合』,自發地為Tesla設計出的一駕無人機概念原型,并命名為 The Tesla Drone。所以這與Tesla并無半毛關系,而且這一設計出此設計師之手,外觀驚艷是事實,但距離產品化有多遠根本就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至于說充電20分鐘續航1個小時,也不過是捏造的兩個數字。

為了吸引人眼球的科技媒體抑或自媒體,將這條消息不斷演繹:《Tesla無人機完爆中國無人機》《這才是無人機的未來,Tesla改變無人機產業》《特斯拉加入新成員,宣布正式進軍無人機市場!》《大疆顫抖吧,Tesla入局無人機市場》……其實只要去Facebook、Twitter、Tesla官網以及國外權威科技媒體檢索一下,就不難發現,Tesla官方最近一個月并未公布任何與無人機相關的消息,哪怕概念圖。其實,翻墻并不難啊。
只要有基本的常識以及邏輯推理能力,就可知道,Tesla在可見的未來并不會入局無人機市場,而且就算入局,真要秒殺無人機市場的先行者,也是無稽之談。
首先,Tesla眼下最重要的是占據『路面』。
作為一個現象級公司,Tesla在科技領域被捧上天。但要成為一家類似于福特、大眾這樣通用性交通工具公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充電樁這一基礎設施就夠它頭疼。這一主業未完成之前就貿然進軍無人機市場,實在是匪夷所思。而且,動機何在?賺錢顯然不是其目標,而無人機與其立足的出行工具市場亦無任何關聯。
其次,Tesla的電池技術真能平移到無人機嗎?
那些宣稱Tesla讓大疆顫抖的看法是,國內無人機都要充電一個小時,卻還只能續航半個小時。他們只看到了DJI為代表的小型、民用無人機,實際上無人機種類繁多,光中國就有幾百家廠商,續航能力超過半個小時的大有人在,只不過不是面向大眾消費者市場而已,空客研發的太陽能無人機甚至能續航90天…
就算民用無人機續航做到更強的水平,也存在更大的安全隱患,因為這意味著它能飛得更遠、飛得更高,而相關的監管措施并未出臺。再說,Tesla的電池技術與無人機的電池技術也不是一回事,如果能利用到無人機,它更可能與無人機廠商合作。
最后,無人機最大的痛點并不是續航能力。
倘若Tesla真做無人機,真的能把其卓越的電池技術嫁接到無人機上,就能打敗已有玩家嗎?顯然不是。無人機核心的技術完全不是電池技術,30分鐘還是1個小時的續航,并非用戶最大的痛點。能在多變的戶外環境中平穩地飛行,乃至支持夜視,能夠降低摔機的可能性,能夠靈活地進行360°全角度航拍,能在航拍之外完成更多任務,才是大家的期待。其中一些點做得好的廠商,就形成了自己的壁壘,比如DJI。

聯想到之前的Lily無人機一問世,就被捧上了天,一拋出去就可以飛行,能夠自動偵測人進行跟拍、能夠防水……多酷??!一時之間,Lily顛覆無人機、完爆國內無人機的聲音出現,可隨后業內人士站出來直指Lily不靠譜,存在許多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很難走向商用,這么久人們依然沒有看到Lily真品,劇情發生大逆轉。Lily好在是有一個團隊在做,而Tesla無人機卻是完全意淫的產品。當然,這個自發為Tesla設計概念無人機的設計師還是值得鼓勵的,概念往往都是很美好的。不過,上來就鼓吹Tesla無人機革命性并煞有介事分析其影響的做法,卻顯得很滑稽,以后可不要連風都沒見到就是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