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4交付伊拉克、彩虹5首飛、巴基斯坦量產彩虹-3無人機……近日來中國無人機搶占新聞頭條頗受關注。無人機是中國軍工技術水平最接近世界“一哥”美國人的重要領域,但在今天的輝煌背后,我們也曾經走過不少艱難的歷程。
和許多軍事領域一樣,中國無人機歷史同樣起步于學習蘇聯。中蘇蜜月期間,中國獲得蘇聯于50年代研制的拉17靶機。這種無人機是社會主義陣營研制的第一款無人機,雖然號稱可重復使用,不過拉17接近“可控墜毀”的回收方式以今天看來相當落伍。中蘇交惡后,蘇聯的拉17斷供,我國科技人員被迫于60年代開始對其進行逆向工程。1969年,被命名為長空1號的國產版拉17首飛,76年完成定型。長空1號曾被用于靶機、核試驗取樣等任務,這是中國在無人機領域邁出的第一步。
20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爭中,無人機首次大規模應用于實戰。美軍以南越為基地頻繁使用“火蜂”無人偵察機對中國南部沿海進行偵察。我國海空軍航空兵經過艱苦奮戰,先后擊落過約20架這些討厭的“火蜂”,并獲得多架較為完整的殘骸。這種在當時看來相當先進的無人機自然成為我們“山寨”的好范本。
名為長虹1號的“火蜂”仿制計劃于1969年開始。但與曾引進過全套裝備的拉17不同,我國手頭只有“火蜂”的機身殘骸,對其地面測控系統的研制得完全靠自己,所以仿制工程直到1980年才宣告成功,裝備部隊后長虹1號獲得無偵-5的正式編號。今天,人們還可以在航博看到圖4轟炸機攜帶無偵5對外展示。然而,在無偵-5裝備后,等待中國無人機的是漫長的空窗期。
時間一口氣推移到20世紀90年代,解放軍無人機發展受軍費削減長期停滯,同一時期西方無人機卻突飛猛進。1982年的貝卡谷地空戰中,以色列的誘餌無人機戰術把敘利亞防空部隊耍得團團轉;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對伊拉克士兵而言,聽到美軍無人機的嗡嗡聲就意味著精準的火力打擊將接踵而至。
面對巨大的技術差距,解放軍決定引進外國產品,合作伙伴選擇了在無人機運用領域建樹頗豐的以色列。1997年,中國引進以色列“哈比”無人攻擊機。這種看似簡單的小家伙能跟蹤對敵方雷達輻射源并實施自殺式攻擊,在假想的臺海作戰中無疑是一柄利器。
2004年,解放軍將手中的哈比送往以色列準備升級,卻受到美國阻撓,升級失敗。通過據理力爭,以色列于2005年退還了無人機。外援斷絕,我們自己干。幾年后,“山寨版”哈比出現在公開報道中。
同樣是在90年代,解放軍手中的大量殲6開始退役。那時候我們也還沒有巡航導彈這類“高大上”的玩意兒,解放軍為了可能的臺海作戰這是什么奇招都用上了。這時有人天才地想到:把這些老飛機改成自殺式無人機。其訣竅在于:即使它們被擊落,也能消耗對手珍貴的防空導彈,為后續部隊“擋槍”。殲6無人機是那個特殊時期的產物,隨著國產巡航導彈的服役,這種簡陋的改裝型號也很快結束了戰斗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