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日前結束的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獲悉,在李克強總理批示的這次全國性大學生創業賽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unicorn無人直升機系統”的發明力挫1800余所高校的5.7萬多支參賽團隊,最終獲得總冠軍。而研發這款“冠軍”無人機的幕后英雄,是由北航人李琛、王川等人組成的創業團隊。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走近這支80后團隊,了解無人機誕生前后的故事。
創業有多難?
遭遇“摔飛機”陷入“絕境”
昨天,北青報記者在北航世寧大廈的一間辦公室,見到了“unicorn無人直升機”團隊的創始人李琛,作為北航的在讀博士,今年初,他與團隊的另一重要核心人物、同樣也是北航人的王川共同組建了天峋創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并且吸納了眾多北航校友,繼續專注于高端無人飛行系統的研發和制造。目前,李琛的科技公司已經因無人機項目收獲了300多萬的訂單。
李琛介紹說,無人機團隊的雛形是在2009年形成的,當時項目的前身是航拍直升機。后來,他們發現北航的學生應該更善于產品設計,于是便在2013年底成立了新項目,無人機的研發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畫了8個月的圖,耗時1年零4個月,第一代無人機產品就定型了。”每個創業的前期總是充滿了挑戰和意外。“最苦的時候就是公司成立之前,那時核心團隊只有幾個人,一直縮在地下室里,學校的獎金和航拍掙的錢也都砸到研發上面,一個飛機模具就要花費幾十萬。”
期間,團隊經歷的一次“摔飛機”事件,一度令團隊陷入危機。李琛回憶,在一次測試飛機極限時,由于考慮不周全,飛機失速一頭栽到了地上,瞬間四分五裂。“這一栽,幾十萬就沒了,下一筆錢還不知道在哪里。” “當時只能相互鼓勵,不知道一年后我們還能不能坐在一起繼續。”
采訪中,李琛給記者放了當時兩人的一段通話錄音,面對窘境,哥倆兒還在電話中調侃打賭“項目一定能成”,可見現實的殘酷和創業的艱辛并沒有打敗他們,兩個人始終對于未來充滿信心。
怎樣融了資?
校友解囊 母校助力
說到為何關注無人機的創新研發,李琛告訴記者,創始人王川當初在密歇根大學做訪問學者時,接觸到了小型的渦輪軸發動機,并且注意到了中小型民用無人機的先進技術,于是毅然決然拒絕了國外的高薪工作邀請,回到國內。于是,兩人合伙搞起了研發。一個主內,一個主外,主攻技術的王川每天把自己關在一個小屋16小時埋頭設計飛機,李琛則出去跟各種人打交道找資源。在這個過程中,母校北航也提供了很多支持。
除了研發中遇到的困難,融資過程同樣不順利。“根本融不到,北京的資本對無人機不了解,好多公司不愿意投,后來還是遇到了一個北航校友,在他的支持下有了資金的注入。”李琛說,如果說獲得校友的融資是一種緣分,那么創業的成功,與母校注重實踐教學的理論也是密不可分的。
“國家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北航有科技園、孵化器、種子基金,給大學生提供場地、經費、人員的支持。所以這幾年,北航的創業氛圍特別火,也符合了國家在這個時代下的戰略需求。”記者從北航了解到,從本科開始,學校就設有包括科研實踐、競賽等一系列課外實踐體系,被稱為“本科生科技創新激勵計劃”。“大家在完成課業的同時,還可以進行科技實踐,這對于每個人都有很大的激勵,不僅可以拿到資金支持,還有加分。”李琛說,“最開始就是一個科技創新項目,有老師帶著去搞研究,后來逐漸當這個東西展現出一定的市場價值時,你就會進行成果轉化,最終就變成了創業的項目。”
對話
不要把東西停留在紙面上 要把它做下去
對話人:“unicorn無人直升機”團隊創始人李琛
北青報 如何看待大學生創新創業?
李琛:“不一定每個人都去搞創業,但是每個人都應該有創業的精神。不要把東西停留在紙面上,而是把它做下去,當別人都做到5分的時候,你就再往下做一步,可能就會打開更廣闊發天空。同時,鼓勵學校進行創業教育,更多地與社會緊密結合,這樣才更有競爭力。”
北青報 :大學生創業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特質?
李琛:“第一個,敢想敢干;第二個,沉著冷靜。既富有激情,又要理性;最后一定要意識到創業是一個團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