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月初落幕的“中航工業杯”第三屆國際無人飛行器創新大獎賽暨安吉2015航空嘉年華活動著實讓廣大無人機愛好者過足了眼癮。這個有國內外102余支隊伍前來參賽,匯集世界頂級無人飛行器研制、競技、表演團隊的大賽,吸引了八萬余人到場觀賽,規模和影響力較前幾屆都不可同日而語。
近年來,無人機在民用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多,如今它已廣泛應用于公共安全、應急搜救、農林、環保、交通、通信、氣象、影視航拍等多個領域。據2015年中國無人機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預計,在航空裝備無人化、小型化和智能化的趨勢下,未來20年我國民用無人機需求有望達到460億元。在產業欣欣向榮的同時,我國無人機產業也面臨著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
民用無人機“黑飛”頻發,市場的監管標準模糊,法律法規不健全,對產業有著很大的負面影響。目前國家也還沒有形成權威的技術質量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低了國內民用無人機的競爭門檻。我國無人機市場,90%的無人機公司沒有自己的產品和技術,導致大部分公司按消費電子市場的理念去制作,能山寨就山寨,而這可能帶來大量的安全問題。此外,民用無人機技術和安全性能有待提高。本屆無人機創新大賽的仲裁委員會副主任,中航工業發展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吳強表示,無人機有兩個根本的技術問題沒解決,即可靠性和飛機墜毀對地面災害的減災性。
為企業自主創新保駕護航
中國工程院一位院士曾談到,當科技的發展和創新與現行體制沖突,政府在自主創新技術落地及應用領域應當積極作為,加強支持和協調,健全激勵機制、完善政策環境,為企業繼續自主創新保駕護航,而不是一捆子打死。
最后一關的約束力量
“如果說載人飛機需要對飛機上的人負責的話,無人機是要對地面上的人和物品負責。”
“這次無人機在安吉比賽的時候,就有一個外面的多軸無人機飛過來看。這還算善意的,還有搗亂的呢。這時你找不到那個人是誰,因為沒有威懾的手段,你拿他沒辦法。”吳強說。國家缺乏對正真犯事的無人機的制裁手段,也就是反無人機,“我們要有真正有效的,能夠廣泛使用的,價格低廉的反無人機的裝備。我們要有到最后一關的約束力量。”
身份識別與無人城市
“對于在人們頭頂上飛的無人機,身份識別是一定要有的,對以后的安全管理是很有必要的。你要說想保證安全,首先要知道誰在飛。”吳強談到,“國家應該鉆研無人機怎樣在地面進行測試,或者建一個無人城市。”美國已經開展了6個實驗場,而且已建有無人城市。在民用無人機的技術問題上,他認為,智慧在民間,應該朝民間開放。
普適性原則下,制訂針對性法案
民用無人機的管理體系也處于這樣一個“前無古人”的環境,吳強認為,我國在制定相應的管理體系時,應該由一系統針對性的法案共同組成,而不是一部無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普適性體系,對于不同的飛行器就應有不同的管理措施。從民用角度考慮,無人機存在多種盈利模式,但法律不會預先估計到所有的模式,無法做到全面覆蓋,難免出現強行套用現象。不如在共同的管理規則下,鼓勵高效、強調安全,針對具體使用模式制定相應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