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Zano,手掌大小的個頭顯然使其無法搭載更大的電池。根據當時官方的數據,其可以支持10至15分鐘的飛行,而在實際的應用中,這樣的續航能力大概只能支持一次的飛行。
第二,是操控。
這是目前業內爭議最大的一項,主要糾結在安全性和易用性的平衡。
目前,通過獨立遙控器和手機APP直接進行操控是目前采用較多的兩種方式,前者的代表是大疆,后者則是億航,Zano的方式也是后一種。
對于前者來說,盡管多了一個大塊頭的“累贅”,但其實體搖桿可以讓操作者更精準有效地控制飛行器,其獨立穩定的無線電也能保障在高清圖傳時不會干擾遙控通訊的正常工作。而后者的優勢則在于,其大大降低了普通用戶的操作門檻。
不過,無人機作為一個飛行器,安全始終是放在第一位的。其不僅關乎于操控者自身的安全,也關乎于“圍觀群眾”的安危,這是一個需要慎重對待的事情。
第三,是拍攝。
這是大多數面向消費者的民用無人機最核心的用途,也是在飛行之外的跨界技術。
實際上,一個好的無人機產品也自然是一個不錯的運動相機攝像機產品,這其中涉及到了增穩精度、鏡頭兼容性和轉動范圍等多個方面的技術。在這之中,難度并不在于1080P或者4K的清晰度,而在于在不可避免的飛行抖動過程中保持圖像的穩定。目前,一部分無人機采用自行研發整合的攝像頭,而一部分則直接搭載了GoPro的相關產品。
同時,由于無人機產品需要將實時畫面傳輸至手持設備中,故其對傳輸距離、延時性和清晰度的要求較高。而目前大多數消費級無人機的主流方案多采用2.4GHz的WiFi圖傳,支持500米至800米的圖像傳輸,高清圖傳所需要的編解碼方案則成本較高。
最后,是智能。
這是無人機區別于航模的關鍵因素,也是未來無人機的發展方向。
11月中旬,記者曾與英特爾感知計算業務負責人鮑克勤及其中國區業務負責人湯振宇有過關于其RealSense實感技術的面對面交流。后者試圖利用3D攝像頭和傳感器賦予無人機的視力以判斷能力,進而實現在復雜環境下的自主飛行。